《建筑遗产》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学科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
编者的话历史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积极的遗产管理。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工作涉及多类型的遗产价值和多样的主体,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决策与实践的博弈过程中建立调整机制、优化管理制度,不仅关系到遗产相关工作的落实,也是实现多元文化共生的途径。2022年第4期《建筑遗产》学刊的《研究聚焦》栏目收录了3篇有关建筑遗产管理的文章,呈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议题下的实践经验与思考。许月丽、汪涵、刘建麟的...
查看详情 +编者的话历史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积极的遗产管理。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工作涉及多类型的遗产价值和多样的主体,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决策与实践的博弈过程中建立调整机制、优化管理制度,不仅关系到遗产相关工作的落实,也是实现多元文化共生的途径。2022年第4期《建筑遗产》学刊的《研究聚焦》栏目收录了3篇有关建筑遗产管理的文章,呈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议题下的实践经验与思考。许月丽、汪涵、刘建麟的...
编者的话2022年是《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下一个50年:世界遗产作为韧性、人文和创新的源泉”,这一全球纪念活动主题揭示的遗产价值,正是我们今天从事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刻意义所在。同时,2022年也是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为此,《建筑遗产》2022年第3期的组稿以《研究聚焦》栏目的三篇文章作为纪念。开篇是蔡永洁、黄纳的《多层级的空间——上海老城厢毛细血管的形态类型及价值》一文,由一张历史地...
编者的话继上一期之后,本期《研究聚焦》栏目继续关注中国西南地区风土建筑,同时也延续我刊之前刊发过的关于大理白族风土聚落和建筑的系列文章,以及从图像解读包括云贵在内的苗族风土建筑等话题所关注的区域,将目光再一次聚焦于云贵地区。多民族杂居是云贵地区的典型特征,其中汉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语的西南官话区,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则分属汉藏语系的苗瑶、壮侗和藏缅语族,以及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等。生活在同一片土地...
今年是梁公诞辰百廿周年,本刊特推出常青院士的《纪念梁思成先生》以为纪念。他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科贡献:一、开创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的学科体系;二、反思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建筑演进方向;三、呈现批判思维及反躬自省的治学态度和求真精神。在研究聚焦专栏,继2021年第2期之后,本期继续聚焦晋语方言区建筑风土谱系的研究。但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晋语方言区与官话区和其他方言区交汇地带...
晋语是不同于北方官话的方言语系,晋语方言区以山西为自然地理中心向其周边的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4省区辐射;晋系风土建筑与晋语方言区相关联,呈地域性分布,是风土环境的外在表现,中国风土建筑谱系的重要分支。《建筑遗产》学刊2021年第2期的《研究聚焦》栏目探讨晋语方言区的风土建筑,共收入包括刘加平院士在内的十余位作者的7篇力作,分别从区域与谱系、风土聚落和建筑类型、晋系木作技艺等几个方面,对晋系风土建筑...
导言园林,一直都是中外建筑领域中学术讨论的重要议题。源远流长的园林兴造与其所在市镇的历史、文化以及景观紧密交织,是构成建成遗产的重要类型。而随着遗产保护概念的广泛引入,尤其是苏州古典园林自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中国园林相关的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又增加了新的视野与维度。作为一种遗产类别,园林遗产因其复合的组成要素与诗性景观的特质,与建筑遗产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之处。相应地,历史园林的相关研究也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