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22 > 正文

2022年第2期(总第26期)

编者的话


继上一期之后,本期《研究聚焦》栏目继续关注中国西南地区风土建筑,同时也延续我刊之前刊发过的关于大理白族风土聚落和建筑的系列文章,以及从图像解读包括云贵在内的苗族风土建筑等话题所关注的区域,将目光再一次聚焦于云贵地区。多民族杂居是云贵地区的典型特征,其中汉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语的西南官话区,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则分属汉藏语系的苗瑶、壮侗和藏缅语族,以及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等。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各民族的营造技艺和居住习俗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使其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杨大禹、王玲在前几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滇中地区“一颗印”民居的典型特征、发展演变、广泛适应性、变通性和构架精巧性等特点;林徐巍、潘曦聚焦于川滇交界地区的摩梭人,考察其祖母屋作为活态遗产的建筑多样性及其演化机制;郭建伟通过剖析傣族风土建筑大木构件在傣语中的命名规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象征系统;张玉娇以从干栏到地居的嬗变为主要线索,全面考察布依族各土语区住屋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背后原因,并将其与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侗族、汉族、水族的住屋形态做了比较;倪默璘、倪琪试图利用当前的各种技术手段,对贵州大湾苗寨的建筑和村落形态做出初步解释。


《理论与历史》栏目中,卢伟、关瑞明对20世纪初美国建筑师茂飞设计的福建协和大学进行重新审视,认为传统观点关于茂飞校园规划“被弃用”的结论并不准确,现存与茂飞规划不符的建筑实为校园建设期间为保证学校运转而建造的临时建筑,而东侧的校长楼等建筑群实际与原规划对应,其“学术村”布局的雏形已经初步呈现。孙蕾关注莫高窟148窟东方药师经变中所绘建筑群的布局可能性,试图从复原的深入程度上对利用绘画材料研究古建筑有所拓展。朱宇晖、徐瑞彤、孙文达根据史料线索和现场痕迹,探索明永乐年间故宫三大殿建筑群的布局特征,并试图以此展现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转折期的明初曾一度出现的“巨殿时代”之特色。周思源以地方志和1936年绍兴地籍图为主要史料,对文献中记载的宋代绍兴沈园的具体地理位置进行详细论证,并因此讨论了历代地方志对于特定地点的定位标注方法问题。


本期《沃菲尔德风土图记》使用詹姆斯•沃菲尔德所拍摄的世界各地风土建筑照片,探讨台阶这一跨文化建筑要素在处理高差变化时体现出的仪式感和日常性两种不同特质之间的共生关系。


本期《案例解析》栏目中,有李汀珅、张明皓对为意大利世界遗产五渔村制定的《保护准则》的探讨,有陈雳从“复合型工业遗产”的定位出发对澳大利亚鹦鹉岛阐释规划的深入解读,有韩林飞、张凯琦对俄罗斯原总参谋部大楼的东翼在对其遗产价值进行妥善保护的前提下改造为冬宫博物馆一部分的设计方案介绍,有徐钰彬通过梳理陕西韩城柳枝村的实践而对建筑师的专业知识与当地村民的地方性知识之间如何实现有效沟通的思考。


《访谈》栏目聚焦于旭可建筑将浙江宁波乡间的勤勇小学改造为民宿的案例,潘玥和主持建筑师刘可南的对话讨论了如何理解这种距今并不遥远的建筑所承载的乡村记忆,以及建筑师如何利用其遗产价值塑造设计的独特个性等问题。


本期责任编辑:刘涤宇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滇中“一颗印”传统民居的源流追溯 杨大禹 王玲
    X

    摘要:广泛分布于云南省滇中地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类型之一。近年来,这种使用最普遍、适应性最强的传统民居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消失。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重新对这一被众多民族居住的“一颗印”传统民居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着重从建筑平面组合、空间特征、构架应用、文化表征等方面探讨“一颗印”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并力求通过追溯其历史演变,进一步挖掘“一颗印”传...

  • 摩梭人祖母屋的建筑多样性及演化机制辨析 林徐巍 潘曦
    X

    摘要:聚居于川滇交界地区的摩梭人以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特征而广为人知,摩梭人的传统民居建筑——祖母屋,则常被作为其母系社会重要的物质体现之一。因此,祖母屋常常被当成静态的文化标签,其作为活态传统的发展演化被相对忽视。文章基于文献与实地调查,从建造技术、空间组织和精神象征三个层面,考察了摩梭人祖母屋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呈现出这一建筑类型丰富的活态演变,同时从材料资源的变化、建造技术的传播、生产生活的...

  • 傣族风土建筑大木构件考释 ——以中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为例 郭建伟
    X

    摘要:文章从傣语入手,针对匠作术语这一傣族风土建筑的基本问题,通过考释柱、穿、梁、檩、椽、人字架几类大木构件的命名,发现两种基本的构件命名方式:柱类构件和穿类构件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来命名;梁类构件根据其长短命名。而柱类构件中,除中柱外的其它几种柱都被赋予了各自的文化象征意义。研究表明傣族风土建筑作为以“柱-穿”为主体的穿斗结构体系,柱类构件在文化上的重要性远大于梁类和穿类构件。与此同时,屋架空...

  • 布依族传统住屋形制研究 张玉娇
    X

    摘要:文章以贵州黔南、黔中、黔西三个土语区的布依族聚落为研究对象,借鉴建筑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实地测绘和工匠访谈,探讨布依族传统住屋的风土因应特征。文章系统梳理了布依族聚落的选址与布局原则,并归纳出聚落特征要素;对布依族传统住屋类型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土谱系基质图示分析,推导住屋的原型与演化要点;通过与其他民族比较,明确住屋布局后的民族文化特点;调查和记录布依族的匠作词条、尺度与...

  • 略论形态学基因谱系下的山地传统村落保护 ——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湾苗寨为例 倪默璘 倪琪
    X

    摘要: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山间传统村落标本性案例的现场调查,以其形态学表征为主要关注点,以SPSS、城市意象理论、空间句法作为主要的定性、定量的方法, 考察以传统村落物质形态为核心的传统村落空间构成的特质及空间逻辑,从传统村落的微观层面论述村落的生成与发展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和村落物质与非物质内在的自律性演化规律,为传统村落面向未来的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关键词:山地传统村落;形态学特征;SPSS ;城...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被遗忘的遗憾 ——茂飞“学术村”在福建协和大学校园中的移植 卢伟 关瑞明
    X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的福建协和大学魁岐校址的校园规划中美国建筑师茂飞此前所做的规划方案被弃用,最终实施规划的结构为建筑依据山地地形进行排布的自由式布局这一论断,通过对茂旦洋行原设计图纸的重新梳理与分析,辅以历史图像与文献资料,认为其为误读的结果。茂飞是福建协和大学校园设计主导者的历史事实确凿无疑,其山脊建筑组群学术村模式的雏形已然落地呈现,现存大量不同于原规划的建筑实为临时建筑,而非...
  • 莫高窟148 窟东方药师经变中建筑群布局的推想 孙蕾
    X
    摘要:莫高窟148 窟东方药师经变中所表现的建筑群是整铺经变说法场景的背景,表现的是净土世界中佛、菩萨等居住的场景,是对盛唐时期现实世界佛寺建筑群或大型住宅建筑群的写仿,也是研究唐代大型建筑群的重要资料之一。文章以此铺药师经变中的建筑群图像为研究对象,结合唐宋时期大型建筑群实例、文献、遗址以及图像等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此药师经变中建筑单体的位置关系,并运用“圆方方圆图”、“择中而居”、网格控制等传...
  • “内卷”的合唱 ——明初北京故宫三大殿廊院复原研究 朱宇晖 徐瑞彤 孙文达
    X
    摘要:明初北京故宫三大殿廊院忠实地继承了宋代大型建筑群强调连贯性、行走性与音律感的布局技法,“内化”了金代感官释放般的浓烈色彩与绚烂雕饰,和元代回归“自然主义”的豪壮用材,又在明初威权化与网格化的社会语境下,强势激发出前朝的技能与意匠积累,生发出以孤立化、巨构化的单体,体积化与等级化的“建构”为代表的建筑“内卷”新风,仿佛锁链及身刹那的端凝一瞬,几乎成为中华传统建筑最后的盛放与转折,并凝注为北...
  • 宋代沈园与绍兴府城关系稽考 周思源
    X
    摘要:文章详细讨论了宋代沈园与绍兴府城的关系,以回应对沈园地理方位的质疑。通过对古代绍兴等地的地方志相关条目的考察,作者发现地方志中以“府”代指府治方位,其他地点以府治为中心标注方位的情况比较常见。同时参照古舆图和1939 年绍兴《地籍图》,进一步证明地方志记载的“府”指的是府治,证明作为沈园方位重要参照的禹迹寺与府治的距离符合史料记载,且明确了其中的方位标注方法细节。以此为依据,可以确定宋沈园在绍...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意大利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干预策略的制定与研究 ——以《五渔村... 李汀珅 张明皓
    X
    摘要:研究选取意大利世界文化遗产地五渔村传统村落作为保护实例,全面解读其传统民居干预准则的详细内容,从研究目标确立、总体标准设定及研究方法选取等方面对其成型思路进行整体阐述,进而深入分析各章节不同建筑构件的具体内容,总结其在传统民居既有病害调查、干预原则选定和干预措施研判等问题上的有益经验,并对我国传统村落民居在保护体系、现状调查、干预标准与保护措施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
  • 复兴锈蚀的救赎之地 ——以澳大利亚鹦鹉岛为例谈复合型工业遗... 陈雳
    X
    摘要: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澳大利亚的鹦鹉岛同时又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复合型工业遗产。在经历了多年的废弃之后,鹦鹉岛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整治而获新生。文章从工业遗产、自然遗产,以及文化景观等不同遗产属性的视角,对鹦鹉岛的历史进程、遗产构成、价值涵义、保护策略和阐释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述,总结了该遗产的历史沿革及典型特征,诠释了复合型工业遗产的定义及价值属性,也对该遗产的保护策略与阐释规划方法进行...
  • 传统中的现代 ——圣彼得堡总参谋部东翼建筑改造与空间利用 韩林飞 张凯琦
    X
    摘要:圣彼得堡总参谋部大楼是俄罗斯帝国的象征之一,其东翼在2008 年开始进行更新改造后,成为国家冬宫博物馆的一部分。这个改造项目的复杂性不仅在于俄罗斯对历史古迹保护与更新的严格规定,更在于将19 世纪初建造的总参谋部大楼改造成21 世纪现代博物馆的再利用问题。本文通过对改造后的博物馆的功能分布与空间利用,具体的改造措施,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等方面,介绍传统建筑修复改造与再利用的问题。其中如何完整保留...
  • 主位视角下村民参与传统聚落再生的路径 ——以柳枝村关帝庙为例 徐钰彬
    X
    摘要:近年来,村民参与的聚落再生与遗产活化逐渐成为热点主题。文章以关中地区柳枝村关帝庙为例,探讨其再生策略制定中村民参与的方法与具体操作过程,以及主位研究的在地化应用。研究认为:首先,在真实场景中开展村民工作坊,感官体验更容易引发当地人对场景的联想,从而增强对其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其次,“现场展览”与“意象选择”的方法能够实现专业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的转译,反映出村民对关帝庙阐释中的精神性和功能性两...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