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23 > 正文

2023年第2期(总第30期)


编者的话


时光荏苒,《建筑遗产》的第30期(2023年第2期)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继第24期之后,本期《研究聚焦》再次关注对中国传统园林遗产的研究。杨雍恩、徐晨鹏在对文徵明的《拙政园图咏》的已有研究基础上,以槐雨亭为中心,探讨园主王献臣和画家文徵明如何将拙政园中各景点作为认知地标,并通过图文表达进一步把这些认知地标组合为认知网络,从而通过拙政园这一描绘客体传达其观念和心境,并实现自我形塑的问题。朱宇晖、郑晓義、黄怡群和郑典秋通过对晚明松江府颐园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晚明至清初江南园林营造中将早期古典“隔山面水”布局发展为“一山三面”的山景布局和“一河两岸”的水景布局的过程及其意义。黄康探讨山东青州偶园几百年的历史叠加为其带来的遗产价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并借助文化遗产视角探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意蕴。王欢、闫明着重于研究园林中的建筑——以装修实现单体建筑中复杂功能划分的圆明园中五开间连卷殿,并聚焦于咸丰中后期慎德堂室内空间试图打破朝仪空间的仪式感而强调曲折、丰富空间感受的尝试。严雨通过对圆明园九洲清晏景区的棕亭桥景观意义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古人整体观的营造智慧。


在《理论与历史》栏目中,卓媛媛、吉婧羽、陈晓虎、程佳鑫分享了其对清代奉先殿后殿“同殿异室”暖阁的复原研究过程及成果。陈斯亮、喻梦哲、许心悦、孙开宇、彭琛则着力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尺度研究,提出其以大佛面长(同时也是塔中供奉佛牙舍利的10倍高和4倍足材高)控制全塔乃至全寺各级尺度的论断。顾心怡聚焦宋代现存或曾见诸文献的大量转轮经藏实例,探讨其图像模式与佛教须弥世界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王思淇、王飒实地考察并记录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第一座大型聚落——佛阿拉城的遗存,并与文献和既有研究对照,探究其城郭结构的具体形式和城市权力空间的特征。王翊加、罗涵月、杨园章对1820世纪东南山地家谱中记录的里居图的意象图式进行分析,注意到其包含了文化景观、生产和生活、自然与祖先崇拜3重意象,并归纳出4种图式。王瑞坤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华西方人的笔记、照片等史料,探讨了清末西安府城北院与南院衙门及其园林的特征。


本期《遗产图说》延续“沃菲尔德风土图记”的主题,对詹姆斯·沃菲尔德遗存照片中展现的全球风土景观的重要要素——桥进行讨论,揭示其作为织补空间的多义体而具有的复杂性。


《案例解析》栏目则选择了两个典型案例加以呈现。首先是对上海康定东路85号张爱玲故居修缮设计的展示,由其项目负责人付涌和项目成员张怡欣共同撰写。同时,中国援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项目团队的成员王晶、赵燕鹏和张礼陶系统介绍了尼泊尔2015年地震后,UNESCO世界遗产委员会、尼泊尔考古局和包括中国团队在内的各援建方对受损的世界遗产项目——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KVWHP)进行震后搜救和修复的努力。


本期责任编辑:刘涤宇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拙政园图咏》研究——以槐雨亭为中心 杨雍恩、徐晨鹏
    X

    摘要:拙政园始建自明人王献臣。园景尽成后,王氏邀请文徵明将之记录成册,包括景诗、景画各31 页及《王氏拙政园记》一篇,是为《拙政园图咏》。文章聚焦于园中唯一一处继承了园主名号的景点——槐雨亭,细读该幅对页,指出景画、景诗的并置呈现了该处景点的避世􁄀意;并沿用鲁安东引入的认知地标概念,综合相关景画、景诗和园记,进一步指出以槐雨亭为核心并连缀其他五处景点的区域因互相配对的关联性而可以被认知为一片独立...

  • 17世纪的山景空间营造——以晚明松江府颐园为例 朱宇晖 郑晓義 黄怡群 郑典秋
    X

    摘要:江南园林行进至晚明至清初(约1682 -1700)这一重要的历史关隘,大量的营造积累和富有启蒙色彩的社会与艺术语境,几乎必然会沉淀出一些更趋成熟精约、更富于张力的布局类型,这在以往的研究中较少涉及。文章以松江府颐园这一很可能全方位存留了晚明至清初布局原状却较少受到关注的小园为例,尝试通过纵横比较,剖析其“一山三面”的山景园布局、局部“一河两岸”的水景格局,以及高度线性化的建筑格局,并回溯其与更早期...

  • 园名流变与遗产建构——青州偶园历史演变研究 黄康
    X

    摘要:青州偶园为清初大学士冯溥所建私园,改筑自明代衡王府奇松园和冯氏旧宅宅园。历史渊源深厚,园主身份显赫,时代和地域特征鲜明,具重要遗产价值。然其在冯溥身后演变与遗产保护史,学界迄无详论。文章以园名变化为线索,通过史料考释、现场调研和文本分析,勾勒偶园从一处文人私园演变为文化遗产的历史过程。文章进一步使用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解析了偶园演变与身份建构的内在机制,提出“逝返”“层积”和“消散”三条线...

  • 清代宫苑中的“多功能厅”——圆明园五开间连卷殿内檐装修比较研究 王欢 闫明
    X

    摘要:五开间连卷殿是圆明园建筑中较为独特的一类。作为一种“多功能厅”,其主要通过内檐装修实现空间划分,令大尺度的室内空间同时满足统治者朝仪、理政、燕寝和礼佛等复杂多样的园居需求。文章在整理观澜堂、慎德堂和天地一家春殿这三座连卷殿的样式雷图档基础上,还原其内檐装修布局,分析它们各自在不同时期的空间格局和布局逻辑,揭示空间变化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并通过对比内檐装修单体的类型、材料、样式、尺寸等具...

  • 圆明园九洲清晏棕亭桥“桥景”分析 严雨
    X

    摘要:圆明园是景致集锦式的万园之园,各类景致几乎应有尽有,也包括独特的桥景。圆明园有数百处桥景,九洲清晏的棕亭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章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梳理了棕亭桥的历史变迁和景致内容,发现棕亭桥不仅是园林景物的重要元素,也是重要的观景之所,同时还承担着其周围景致空间连接枢纽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棕亭具有提倡节约、铭记百姓艰难之意。研究提出桥是园林水陆景致空间的组织枢纽,起到牵一发而...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清奉先殿后殿“同殿异室”暖阁的复原研究 卓媛媛 吉婧羽 陈晓虎 程佳鑫
    X
    摘要:北京故宫的奉先殿曾是清代历朝皇室成员祭奠祖先的场所,是清朝等级最高的家庙。其代表的皇家祭祖文化是明清宫廷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宫博物院目前正在开展奉先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奉先殿后殿内原状格局的复原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往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奉先殿祭祖的礼仪、制度和祭品陈设等方面,而对于殿内最重要的“同殿异室”暖阁的格局,则因缺乏资料,多被一笔带过。文章通过发掘太庙、安佑宫、寿皇殿等...
  • 度面为范 叠佛化塔——佛宫寺释迦塔一体化设计模式及营造理念探析 陈斯亮 喻梦哲 许心悦 孙开宇 彭琛
    X
    摘要:辽佛宫寺释迦塔作为古代木塔之卓绝代表,其营造智慧值得深入阐发。文章通过分析其尺度比例规律和要素间关系,提出以下观点:寺、塔、像为统一整体,以舍利为灵感来源,取塔首层大佛面长为基准长(1.473 m,合5 辽尺,亦合10 倍舍利高或4 倍足材高)控制全寺各级尺度。运用象征佛理、皇权、天道的数字和图形,令众佛总高与塔等高,关键竖向尺寸符合丈六释迦之倍数。通过“叠佛”和“分塔”操作控制要素位置,以套嵌之方圆...
  • 宋代转轮经藏的外观表达 顾心怡
    X
    摘要:文章通过将史料中关于宋代转轮经藏的描述、《营造法式》的记载、现存实例及其他图像资料比对,讨论宋代转轮经藏的一般性面貌和使用情形,其中重点关注转轮经藏的形象要素及其意象。文章认为,宋代各地转轮经藏的形象设计存在一种常见的图像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参考佛塔等相关佛教建筑的象征性构成以及装饰手法,结合转轮经藏自身的转动特色,构筑佛教理想世界的理念模型。其中下部形象常采用须弥山、环绕的山海和缠山龙,...
  • 佛阿拉城城郭结构与城市权力空间特征探析 王思淇 王飒
    X
    摘要:佛阿拉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所建七座城墙聚落中第一座大型聚落,其作为建州女真的王城长达16 年,但其城郭结构与城市空间特征至今未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研究。文章通过比对李氏朝鲜文献与中国从清代到民国的文献,辨析了不同文献所述城郭结构间的区别,并结合已有研究和多次实地考察、实时动态测绘与遗址三维重现的成果,探究了佛阿拉城郭结构的具体形式。研究表明,佛阿拉的城市空间层次清晰、向心力强,宗教与政治空间关...
  • 管窥西洋镜——清末所见西安府城北院与南院衙署及其园林探微 王瑞坤
    X
    摘要:北院衙门与南院衙门是清代西安府城中规制最高的两座衙署建筑群,亦为1900 年庚子国难时清室“西狩”的驻跸之所。虽然此二者故址今日仍为政府驻地,但其历史建筑已基本被当代建筑所取代。文章以发掘、研读、辨析清末至民国时期西方人的笔记、照片作为关键支撑,结合本土地方志,尝试梳理并厘清清末所见北院与南院衙门历代沿袭的历史脉络,初步解读其内部建筑及园林的格局状貌,分析其在塑造城市空间结构层面的作用。研究试...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基于价值呈现的历史建筑保护真实性思考——上海康定东路85号... 付涌 张怡欣
    X
    摘要:历史建筑的“真实性”与其是否能够充分展示该建筑的价值信息密切相关。在保护实践中,既要保护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呈现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又需要正视并解决当下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妥善把握修缮策略,以推动项目成功。康定东路85 号张爱玲故居是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修缮过程中设计团队始终在思考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和保护意义,试图在翔实的历史研究和现状调研基础上,从更好呈现建筑遗产历史真实性价值的角...
  • 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震后搜救与修复的经验与启示 王晶 赵燕鹏 张礼陶
    X
    摘要:2015 年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KVWHP)震损严重。KVWHP的震后搜救响应得到了以尼泊尔政府为主体的整个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快速实施,从而为之后持续6 年的震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础。笔者作为2015 年尼泊尔地震后中国援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的团队成员,依据尼泊尔以及国际震后搜救与修复的相关政策和评估内容,结合参与援尼项目期间的观察以及与尼方震后相关机构的交流,...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