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22 > 正文

2022年第3期(总第27期)

编者的话


2022年是《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下一个50年:世界遗产作为韧性、人文和创新的源泉”,这一全球纪念活动主题揭示的遗产价值,正是我们今天从事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刻意义所在。


同时,2022年也是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为此,《建筑遗产》2022年第3期的组稿以《研究聚焦》栏目的三篇文章作为纪念。开篇是蔡永洁、黄纳的《多层级的空间——上海老城厢毛细血管的形态类型及价值》一文,由一张历史地图呈现的独特空间形态,引入对上海老城厢城市街道与邻里巷弄多层级空间体系的分析,并呼吁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设计操作策略,在老城厢的风貌保护与传承中运用。张恺的《以人地关系线索促进名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以高原湖泊名城昆明为例》,通过分析昆明自然地理格局变化与名城聚落空间的时空关系,探索中国传统人地互动思想影响下的名城核心价值,认为人地关系的表征线索可以作为一项稳定的结构性资源助力名城国土空间发展。张莎玮、方禹、吴鼎航和沈康的《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异变与突变》,通过深度调研和ArcGis平台对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要素进行分析,为我们勾勒出该区域内广府文化主导、客家文化主导、广客交融和沙田四种文化景观类型,及其主流文化景观发生、变异的传递机制。


理论与历史的研究并非易事,甚至总是在不断回望和对细节的琢磨中惨淡前行。本期的《理论与历史》栏目共刊发了三篇文章:陆地的《刍议历史真迹修复的本质与类型》和王依、吴葱和王巍的《原状的困惑——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原则的再思考》,两篇文章讨论的都是遗产保护中并不新鲜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对历史的溯源中,分别对国际遗产界有关真迹的三类修复及其性质,和中国文物保护原则中原状到底是什么,进行了细致的历史分析与理论思辨。程建军和陈丹的《材、斗、椽中距与标准材——中国古建筑设计模数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经典匠作文献研究结合现存建筑实物的尺度分析,再次探讨了中国古建筑设计中的标准材问题。


本期《案例解析》是分别来自法、英和西班牙三个欧洲国家的遗产保护经典案例。2018年本刊主编和几位编委访问法国建筑与遗产城和夏约学校时,巴黎104艺术创作中心是考察项目之一。2020年应本刊约稿,该项目的主持建筑师雅克•帕约(Jacques Pajot)在当时座谈会发言的基础上整理回顾项目过程,讨论了其中建筑师的重要性。后来,杨辰、李颖春和张稀普以《从“哀悼工厂”到“大众艺术城”——巴黎104艺术创作中心的改造策略》为题,从历史演变、改造设计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多角度地对104转型的成功进行了细致剖析,旨在为存量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经验借鉴。英国的公园山公寓更新改造也极具典型意义,朱晓明、孙梦洁和缪雪旸的《超越社会住宅——英国公园山公寓的更新及对我国保护类福利住宅的启示》一文在对原始设计与更新改造的比较中,重点探讨了该项目的市场化改造道路。研究认为,公园山项目可为我国保护类住宅更新缺乏开发商有效参与和缺乏社会空间与物质载体的结合等难点提供有益借鉴。遗产数字化是中国近年来讨论和实施的热点,吕志宸、青木信夫和徐苏斌合作的《巴塞罗那城市遗产数字化展示平台比较与借鉴》,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搜集,对巴塞罗那多个城市遗产信息展示平台从遗产信息主体、遗产利用、公众参与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城市遗产信息平台建设提出建议。


本期《经典译文》推出的是张映乐翻译的勒·柯布西耶《“真实”:建筑的唯一理由》和伯纳德·鲁道夫斯基《我们需要的不是新的建造方法,而是新的生活方式》,两篇文章分别于1937年和1938年发表在domus杂志上。由于原文发表较早不易获得,本刊在取得版权的基础上,特配原文同步刊出。


《书评》栏目发表的是陈曦与陈亚珉合作的《遗产保护的本质——萨尔瓦多•穆尼奥斯•比尼亚斯当代保护理论系列书评》,介绍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比尼亚斯教授保护理论及其来源和发展过程,在保护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其《当代保护理论》《不完美保护》《遗产保护的交换本质》和《文化遗产保护伦理》四篇代表作的核心观点及其相互关联进行了重点分析。


《时评》专栏中,张鹏的《研究、保护与再生》是一年一度对全国城乡建成遗产保护优秀学生设计作业评选的综述,本次公布的是2021年的评选结果,及获得特等奖的三篇作业与评委评语。


陈忠实笔下的黄土台塬苍凉而厚重,沟壑纵横的原上,堡子和地坑窑是世代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的奇迹,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成就了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本期的《风土图记》是林晓丹与江攀合作的成果,图文再现了关中地域这一独特的景观风貌。


本期责任编辑:刘雨婷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多层级的空间——上海老城厢毛细血管的形态类型及价值 蔡永洁 黄纳
    X

    摘要: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之根,其空间的特别之处在于满布于城市街道之间、地块之内的邻里巷弄。这套毛细血管般的巷弄体系具有多层级性,它既是空间上从城市向邻里的延伸,也是公共生活从城市向邻里的延伸,还是家庭生活从住宅向邻里的延伸。它联系起家庭、邻里、城市,成为私人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它中西合璧、内外兼修;既有别于内向性的中国空间传统,也有别于西方城市空间的外向属性。这种多层级的空间体系是现代城市的...

  • 以人地关系线索促进名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以高原湖泊名城昆明为例 张恺
    X

    摘要:文章以高原湖泊名城昆明为例,分析自然地理格局变化与名城聚落空间演变的时空关系,从中探索在中国传统人地互动思想影响下的名城核心价值,梳理整体表达人地关系的水系廊道、山水形胜、街巷格局等实体和非实体结构要素。作者认为,当今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国土空间的整体格局优化提出了系统性要求,而人地关系的表征线索则回应了国土空间中变与不变的问题,可以作为一项稳定的结构性资源助力名城国土空...

  •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异变与突变 张莎玮 方禹 吴鼎航 沈康
    X

    摘要:广府地区是文化地理学根据方言类别进行分区的结果,该地区的边界地带还包括客家民系、广客交融民系、沙田民系。研究在深度调研区域内437 个样本的基础上,通过ArcGis 地理信息平台,对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文化延续性的基础上,主流文化景观内部发生文化演变现象,以适应不同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主流文化景观边缘发生文化异变现象,以平衡相异的社会文化和民俗习惯;主流文化景观局部发生文化...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刍议历史真迹修复的本质与类型 陆地
    X
    摘要:修复的本意是恢复、复原。文章延续并扩展了朱利奥 · 卡洛 · 阿尔甘的分类方法,将历史真迹常见的修复分为三类:保护性修复、艺术性修复和营造遗产特有的实用功能性修复,并探讨了三类修复的性质及其与历史真迹保护的关系。由于保护性修复和艺术性修复长期以来受到异文合并的处理,这既导致了约翰 · 拉斯金等人对修复的批判,又使得维修、修缮与修复的关系含糊不清。文章认为,对于理解拉斯金等人对修复的批判,理解历史真...
  • “原状”的困惑——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原则的再思考 王依 吴葱 王巍
    X
    摘要:“不改变文物原状”是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原则,其中“原状”一词,也成为中国遗产保护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词汇。该原则的理论源头是梁思成先生对西方文物古迹保护中两种对待古迹的基本方式,即保存“conservation”和修复“restoration”的本土化表达。文章通过追溯这条原则的诞生及其之后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变化,指出“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否定句式的严厉表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
  • 材、斗、椽中距与标准材——中国古建筑设计模数探讨 程建军 陈丹
    X
    摘要:《营造法式》“以材为祖”的八等材材份制模数与建筑空间尺度的关系,是学界持续讨论却未能明晰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其中与材份制密切关联的“倍斗取长”模数亦有待深入探析。文章将对《营造法式》《工程做法》《营造法原》等文献的研究与建筑实物的尺度分析相结合,梳理材份、斗长、营造尺和建筑平面尺度的相互关系,提出标准材尺度是中国古建筑空间尺度的基本模数,这种模数设计方法可能在唐代已经成熟,中国与日本木构建...

    遗产图说 Heritage Illustration

  • “原”上村:关中地区黄土台塬风土聚落 林晓丹 江攀 朱亚云 译
    X
    村庄背靠白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在一条阴沟里该是最后一坨尚未化释的残雪下,有三两株露头的绿色,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长高了就是蒿草,或卑称臭蒿子。嫩黄淡绿的茵陈,不在乎那坨既残又脏经年未化的雪,宣示了春天的气象。——陈忠实《原下的日子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从“哀悼工厂”到“大众艺术城”——巴黎104 艺术创作中心的... 杨辰 李颖春 张稀普
    X
    摘要:位于巴黎市19 区的104 艺术创作中心是由一座百年殡仪馆改造而成的大型文化设施。论文从历史演变、改造设计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作为巴黎近代工业与市政建设的见证者,殡仪馆经历的奥斯曼改造、政教分离,以及2000年以来巴黎左右政党对城市更新政策博弈等重要历史事件;建筑师团队在文物建筑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延续了原殡仪馆“集中和理性”的空间组织原则,并尝试在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地区发展之间建立起有效...
  • 巴黎104 艺术创作中心——论建筑师的必要性 雅克·帕约 张鹏 杨辰 译
    X
      雅克 · 帕约是法国建筑科学院正式成员,1982 年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自1983 年起成为法国建筑师行会会员,并于1989 年与马克 · 伊塞比共同创立了十一月工作室。他的创作经历反映了对文化、行政与教育类设施的思考,以及不断拉近设计与建筑间距离的努力。  这种多样性体现在工作室的杰出成就中,例如巴黎的104 艺术创作中心、谢勒的媒体图书馆、卡庞特拉的英吉姆伯汀图书馆博物馆、奥赛省级音乐学院,以及正在进行...
  • 超越社会住宅 ——英国公园山公寓的更新及对我国保护类福利住... 朱晓明 孙梦洁 缪雪旸
    X
    摘要:英国公园山公寓是闻名于世的粗野主义代表作。文章首先分析了三个原始设计的要点——空中街道、“H”模块和社会公平,它们蕴含着推动福利国家社会改革的雄心。继而,结合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对《登录建筑许可申请书》的回复,展开更新改造与原始设计的比较,分析英国社会住宅转型的应对策略。研究认为,面对我国保护类住宅更新缺乏开发商有效参与,缺乏社会空间和物质载体的结合等难点,公园山公寓市场化改造道路的可借鉴意义...
  • 巴塞罗那城市遗产数字化展示平台比较及借鉴 吕志宸 青木信夫 徐苏斌
    X
    摘要:城市遗产展示有助于遗产全周期价值的发掘提升、遗产教育的公众参与、以及遗产保护利用的潜力挖掘。巴塞罗那是以丰富的建筑遗产而闻名的欧洲城市之一,其面向公众的城市遗产数字化展示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本文以巴塞罗那多个城市遗产信息展示平台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收集,在梳理比较不同平台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遗产信息主体、遗产利用、公众参与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我国城市遗产信息平台建设的展示内...

    书评

  • 遗产保护的本质 ——萨尔瓦多·穆尼奥斯- 比尼亚斯当代保护理... 陈曦 陈亚珉
    X
      随着遗产概念的外延与保护理念的发展,当代保护工作也从以物质为中心转向以价值为中心。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萨尔瓦多 · 穆尼奥斯- 比尼亚斯(Salvador Muñoz Viñas,1963 -)教授撰写的当代保护理论的系列图书,批判了保护权威话语体系,拓展了当代保护理论的语境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