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亚洲廓域内历史悠久的干欄木构建筑为参照,聚焦中国中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两河口村,通过在地调查与研学、空间拓扑推演和实验性设计,揭示武陵山区干欄建筑建构体系的自适应特征,及其应对功能与场地变化的空间拓扑机制。从建构技术特征与建造文化传统出发,提出了对建筑遗产原真性理解与更新再生路径的新视角,为干欄建筑的当代适应性再利用提供实践路径。该研究成果转化为第17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平...
摘要:《中国席居制度溯源提问录》是张良皋先生于20 世纪60 年代酝酿并逐步写成、凝练中国席居制度命题的阶段性成果,该《提问录》链接着20 世纪60 - 80 年代知名学者间的学术笔谈和观点碰撞,是张良皋先生后期深耕武陵干栏并收获等身著作的学术原点,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章以《提问录》的整理与解析为基础,平行阅读专家们的往来信件与后续成果,以《提问录》中的“探源、设问、立论、延伸”为线索建立若干逻辑锚点,试图厘清...
摘要:效率作为建筑实践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长期被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者忽视。与此相应,抗战大后方建筑长期未受学界足够重视。战时建筑讲求多快好省,是研究建筑效率问题的绝佳样本。文章以效率问题为切入点,研究抗战大后方建筑,基于档案查阅和田野调查所获一手史料,梳理抗战大后方化用传统木构的诸多案例,包含不同类型的42 款屋架,归纳其技术类型和特征;重点研究位于重庆的三个项目,运用结构力学方法分析其技术特征,以...
摘要:清水江是沅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也是贵州一条连通湖南汉族地区和苗族、侗族聚居区的移民和贸易线路。窨子屋分布于湘西南、黔东南,以沅江中上游、清水江流域为中心。文章在分析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窨子屋的平面形式、结构和构造特征的同时,也着重讨论了在木材生产和贸易发展影响下,清水江下游区域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商人阶层,成为窨子屋的营建主体,影响了窨子屋的建造和使用。从而指出清水江窨子屋是一种...
《武陵新风土十问——基于传统聚落活化的新旧共生设计》是本刊编辑部对李保峰教授的专访,围绕总体思路、自然与人文、材料与技术、风土与符号、遗产与适应、谦和建造与新旧共生等话题,针对李保峰教授在宣恩当地的一系列研究型设计实践,探讨并印证了干欄木构建筑遗产的内在特质,及其在当代保护与更新中的转化机制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