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23 > 正文

2023年第1期(总第29期)


编者的话


2023年第1期《建筑遗产》学刊的《研究聚焦》栏目以武陵干欄木构建筑研究为题,本刊邀请了张彤教授担任这一专题的客座主编。在导言中,张彤教授对研究主题的策划思路和收录的5篇文章做了简要说明。


本期《历史与理论》栏目收录了6篇文章。程晓梅、张松撰文梳理了古斯塔沃•乔万诺尼城市保护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观点及其基于罗马城市的实践,指出他的以“次要建筑”“抽疏”为代表的城市整体保护的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薛求理、顾艳秋、景祥祜、王玮乐的文章回溯了已被香港特区政府认定为法定古迹的横澜岛灯塔建筑遗存的设计建造历史,从建筑布局、照明设备、日常使用等方面详细分析该遗迹的特殊价值,并展示了围绕灯塔展开的遗产教育、宣传和普及工作。黑川纪章设计的中银胶囊大厦的拆除引起了广泛热议,钱晨、余梓梁撰文从新陈代谢理论的发展、中银胶囊大厦的设计特点、技术问题、产权问题乃至围绕它的保护运动这几方面,细致分析了这座新陈代谢理念代表作品面临的保护困境,同时指出这座建筑从建成到拆除后胶囊单元的存留活用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恰恰是一场持续的新陈代谢运动的体现。高长军、李翔宁、邱嘉玥基于对欧洲密斯奖项数据库和获奖案例的分析,探讨了该奖项最近几年来对历史建成环境的当代再利用,以及如何通过多样化的设计来推进在遗产语境中实现新旧融合、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公共性和关注日常生活等问题的探索。唐艺窈、童乔慧、尚伟探讨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翼角建造过程中不按图纸施工的现象,从这一角度分析了当时中外建筑师和本土工匠在探索中国固有式建筑细部形式方面的特殊合作,而这也构成了这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20世纪建筑遗产的特殊价值。许浩、施袁顺撰文研究了扬州湖上园林代表清代贺氏东园的建造背景、造园手法和特色。


近代上海市政建筑不仅承担着重要的城市功能,参与了上海现代城市空间的构建,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市民的行为和观念,成为近代上海市政意识、市民身份和都市文化塑造的推动者。在本期《沃菲尔德风土图记》栏目中,闻增鑫、张晓春、段德生尝试通过图文作出说明,这些特殊的公共建筑在跨越百年的历史中,不论功能变与不变,已融入了今天的城市日常,在上海的城市进程中不断调适自身并持续发挥着作用。


《案例解析》栏目包含3个作品。潘玥撰文分析了上海杨浦滨江一处工业建筑遗存改建项目——边园,认为建筑师将场地中看似简单的历史要素和自然要素看作设计的“机会”,对其中不同形态的残墙赋予了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将场地中的所有元素整合为一处跨越时空、连接新旧的记忆场所。蒲仪军、埃兰详述了布拉格曾格尔变电站保护与再生项目中的设计策略,“转变的艺术”体现在保留建筑历史特征和尊重所处历史环境的谨慎,用新结构和室内空间体系置换问题结构并满足新功能需求的从容,从而完成基于历史、面对当下的场所重塑。奚凤新、宗轩撰文在回溯了上海济宁路18号梅林正广和大楼的历史变迁和几次改造经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19年的改造设计中采取的尊重保护原则、保护历史建筑核心价值的接续性改造设计策略。


客座主编张彤教授为《研究聚焦》专栏的策划和组稿做了大量工作,特此表示由衷感谢!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春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干欄木构——一种自适应与拓扑再生的建筑遗产 张彤 徐涵 王川
    X

    摘要:文章以亚洲廓域内历史悠久的干欄木构建筑为参照,聚焦中国中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两河口村,通过在地调查与研学、空间拓扑推演和实验性设计,揭示武陵山区干欄建筑建构体系的自适应特征,及其应对功能与场地变化的空间拓扑机制。从建构技术特征与建造文化传统出发,提出了对建筑遗产原真性理解与更新再生路径的新视角,为干欄建筑的当代适应性再利用提供实践路径。该研究成果转化为第17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平...

  • 从北席南来到干栏木构:张良皋<中国席居制度溯源提问录>及学术笔谈探读 汤诗旷 李晓峰 张点
    X

    摘要:《中国席居制度溯源提问录》是张良皋先生于20 世纪60 年代酝酿并逐步写成、凝练中国席居制度命题的阶段性成果,该《提问录》链接着20 世纪60 - 80 年代知名学者间的学术笔谈和观点碰撞,是张良皋先生后期深耕武陵干栏并收获等身著作的学术原点,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章以《提问录》的整理与解析为基础,平行阅读专家们的往来信件与后续成果,以《提问录》中的“探源、设问、立论、延伸”为线索建立若干逻辑锚点,试图厘清...

  • 效率何为?——抗战大后方建筑设计化用传统木构之思 朱镇宇 李海清 余经纬
    X

    摘要:效率作为建筑实践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长期被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者忽视。与此相应,抗战大后方建筑长期未受学界足够重视。战时建筑讲求多快好省,是研究建筑效率问题的绝佳样本。文章以效率问题为切入点,研究抗战大后方建筑,基于档案查阅和田野调查所获一手史料,梳理抗战大后方化用传统木构的诸多案例,包含不同类型的42 款屋架,归纳其技术类型和特征;重点研究位于重庆的三个项目,运用结构力学方法分析其技术特征,以...

  • 清水江中下游窨子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 展玥 王红军 焦梦婕
    X

    摘要:清水江是沅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也是贵州一条连通湖南汉族地区和苗族、侗族聚居区的移民和贸易线路。窨子屋分布于湘西南、黔东南,以沅江中上游、清水江流域为中心。文章在分析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窨子屋的平面形式、结构和构造特征的同时,也着重讨论了在木材生产和贸易发展影响下,清水江下游区域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商人阶层,成为窨子屋的营建主体,影响了窨子屋的建造和使用。从而指出清水江窨子屋是一种...

  • 武陵新风土十问——基于传统聚落活化的新旧共生设计 李保峰
    X

    《武陵新风土十问——基于传统聚落活化的新旧共生设计》是本刊编辑部对李保峰教授的专访,围绕总体思路、自然与人文、材料与技术、风土与符号、遗产与适应、谦和建造与新旧共生等话题,针对李保峰教授在宣恩当地的一系列研究型设计实践,探讨并印证了干欄木构建筑遗产的内在特质,及其在当代保护与更新中的转化机制与实践路径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乔万诺尼城市保护理论与实践溯源 程晓梅 张松
    X
    摘要:古斯塔沃 · 乔万诺尼是20 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建筑学、历史保护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关键人物之一,对国际遗产保护领域也有重要影响。文章结合乔万诺尼的主要理论著作及学界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乔万尼的城市保护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内涵及相关实践。20 世纪初期现代化建设给意大利历史城市带来破坏,乔万诺尼本人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专业经历是其城市保护思想产生的先决条件。乔万诺尼意识到历史城市具备有机体的属性,强调在...
  • 灯塔记忆:探析香港横澜岛灯塔建筑群 薛求理 顾艳秋 景祥祜 王玮乐
    X
    摘要:在香港现存的五座灯塔古迹中,横澜岛灯塔是唯一一座由中国(清朝)海关出资兴建的,亦是现时仍在运行、历史最为悠久的灯塔之一。为服务于灯塔的正常运行,岛上拥有一系列配套完全的附属建筑和设施以满足看守者的工作、生活需求。但长期以来,横澜岛灯塔一直被割裂为单体看待和保护,自1989 年灯塔自动化后,岛上的附属建筑长期闲置失管,已破败不堪,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尚未得到系统阐释。文章借助建筑图则和文献资...
  • 中银胶囊大厦遗产的存续与活用:一场持续的新陈代谢运动 钱晨 余梓梁
    X
    摘要:文章是对黑川纪章的经典作品中银胶囊大厦的解读。通过研究中银胶囊大厦的历史背景、设计思想、建造特点、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历经的曲折的保存更新运动,探究这座建筑遗产最终被拆除背后的复杂原因。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中银胶囊大厦应该保存还是拆除的争议、保存更新的方案和最终存续活用的方式,分析了其最终命运与时代发展、设计思想、保护理念,尤其是新陈代谢运动之间的关联。文章指出,作为新陈代谢运动的代表作,中银胶...
  • 追问密斯奖中的“再-” ——一种基于奖项案例库视角的研究 高长军 李翔宁 邱嘉玥
    X
    摘要:密斯 · 凡 · 德 · 罗欧洲建筑奖迄今已有30 多年历史,历年整理发表的评奖概况、入围及获奖作品的资料库构成了一种观察地缘性建筑风向的全景视角。文章基于对资料库数据的研究、对基金会负责人的访谈和获奖案例分析,指出密斯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欧洲建筑的集体状态,同时也反映出欧洲建筑近年来从关注建筑个体话题到关注城市议题乃至历史建成环境的转向;文章注意到提名和获奖作品中日益增多的各种“再-”利用设计,...
  •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翼角建造探析 唐艺窈 童乔慧 尚伟
    X
    摘要: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于2001 年、2016 年分别获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是中西协作建设的中国固有式建筑的典范。文章基于翔实史料,梳理了两期工程中翼角建造的历史。论述了一期工程中,本土工匠主动施工变更的具体内容和原因。并解读了在施工变更的影响之下,外籍设计师对二期工程翼角结构设计和图纸绘制的改进,及设计改进所体现的观念变化。文章通过实证研究,论述了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中,...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非遗产的“遗产化”——再读边园 潘玥
    X
    摘要:在当下广义的遗产保护再利用课题中,建筑师深度介入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工作中,对于数量巨大且并未进入遗产认定名录的一般性工业遗存类型,建筑师有一定的主动权,通过设计操作进一步再塑场所精神,提升地方文化的凝聚感。文章通过对上海市杨树浦路原煤气厂滨江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设计为边园案例的再读,聚焦并解析其基于当代工业废墟的现代再现设计策略。分析以非遗产的“遗产化”操作为线索,逐步展示了设计师梳理工...
  • 转变的艺术:布拉格曾格尔变电站的保护与再生 蒲仪军 埃兰
    X
    摘要:文章提出建筑遗产的基因包含着设计、建造、技艺、理念、时代精神、集体记忆等无形内容,建筑遗产的保护再生要注意保护这些无形内容。文章以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核心历史区域小城区内的曾格尔变电站经保护再生转变为布拉格艺术馆为研究案例,首先对变电站的百年变迁做了简要说明,讲述了变电站在最初设计中对历史环境的尊重。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在改建为艺术馆的过程中建筑师的策略,包括:问题结构的替换,历史特征要...
  • 凡是过往,皆是序曲——上海市济宁路18 号上海梅林正广和总部... 奚凤新 宗轩
    X
    摘要:建筑在建造初期均是应特定功能而修建的,在长年累月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破损或功能变化,总会经历或多或少的改造。文章以上海市济宁路18 号上海梅林正广和总部大楼为例,首先梳理了大楼最初的建筑背景和特征,继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楼在1999 年被评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前后经历的几次改建,这些改建也参与构成了这座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文章重点分析了2019 年完成的改建及其采取的策略,即在保护原则允许情况下...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