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23 > 正文

2023年第3期(总第31期)


编者的话


本期研究聚焦城乡演进中的历史环境保护与传承。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城乡空间与环境的变迁,何为传统,何谓故乡,如何在城乡演进的更替中留下时代印记,不让故乡变他乡,一直是摆在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褚子婧、沈旸、俞海洋、申童以《历史与城市“事件”的记忆复刻——嘉兴老火车站再现的意义及途径》一文,讨论建筑与城市之间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以及嘉兴老火车站原位重建在城市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为当下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如何传承历史文脉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


何卓书、涂若翔在《广州现代庭园建筑的价值与挑战——基于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讨论》中,从广州市历史建筑名单中选择了8处现代庭园建筑,全面评估这一复杂类型遗产的核心价值要素,并对其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寻求保护现代庭园建筑的策略方向。


周啸林以《傍水而生与迭代而成——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认知的常州城市形态特质与演变》为题,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分析了常州建城以来千年的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揭示城河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常州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提供依据。


陶金、李庚、肖大威、陈由佳、黄家平的《华南东江流域乡村建筑遗产保护:困境与出路》一文,从数量、特征、保护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保护级别较低和未列入保护名录的乡村遗产进行研究,提出拓展遗产名录,增加“乡村历史建筑片区”保护层级,优化宅基地制度等改善路径与建议。


在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中,李浈、张之秋以《粤尺辨——时空维度下粤地乡土营造尺的流布与探析》探讨广东地区营造用尺的尺长范围及分布规律,将其划分为粤地闽尺、粤地赣尺、粤尺三大尺簇,并对其源流及分布演化进行了考证与解读。潘逸炜、闫爱宾的《普陀山观音信仰的空间叙事与圣地实践》采用古典文献、历史图像、地理与空间现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普陀山自然地形与佛经中的圣迹空间融通而形成观音朝圣中心的历史过程,从空间层面为中国传统圣地实践、佛教本土化等领域提供个案研究思路。王方宁、丁煜、刘杰《文昌华侨住宅空间的现代化演变研究》从住宅空间演变的视角出发,对50余处文昌华侨住宅的空间组织和建筑形式进行分析,揭示其现代化演变路径。喻梦哲、张陆的《“假歇山”概念溯源及其类型浅析》尝试细分古建筑中“假歇山”的类型,通过比对它与官式做法的设计逻辑与空间组织,探析其“假作”的原因及其发展脉络,深化对传统营造中“结构-空间单元”互动关系的认识。


本期图说《羊肠坂中路,巍巍脊上屋——晋东南风土营造》(作者顾心怡、刘雨婷),是对以上党高地为中心的晋东南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独特建筑文化的解读,众多宋元时期的庙宇、戏台,以及散落在古道上的集镇、村落,是中国大地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期的三个案例解析,展现了从大尺度到小细节讨论遗产保护的不同维度。宋晋、田彦国、张玉坤以《基于可视性分析的遗址分布特征与保护策略——以夏家店下层文化架子山遗址群为例》一文,从可视性角度出发,在可视域和通视性两个方面对遗址群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解读,在分析遗址群文化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策略,为史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薛志坚、火家慧、郑期栋的《拙政园见山楼明瓦窗修复的实践与思考》,聚焦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特色窗户明瓦窗的制作技艺,以拙政园见山楼明瓦窗的修复实践为园林类文化遗产中同类构件的修复提供技术借鉴。李艳红、杜骞、曹永康的《近现代历史建筑外墙装饰水刷石研究——以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群为例》,从多学科视角出发研究水刷石的材料与制作工艺,所得结论可为水刷石的保护修缮提供科学依据。


本期的访谈和书评,都关注了何为传统,以及如何延续传统的话题。沈祺、刘紫薇从使用者、本地匠艺与侗族生活化延续的视角对“状况实验室”建筑师彼得•费雷托所作的访谈,展示了一个建筑师如何在不熟悉当地文化的情况下获得当地人认可和配合的过程,其操作模式和认知,对传统建筑的当代解读和活化利用具有启发意义。书评是在奈扎•阿尔萨耶《建成环境中的传统:“真实”、超真和拟真》一书的译者黄华青和梁宇舒,就中文版翻译,邀请原作者与何培斌、李晓东、阮昕三位深耕传统与遗产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组织的圆桌讨论记录基础上整理提炼而成的。围绕书中有关“传统”概念的广阔议题,尤其是传统与乡土,传统与现代性,对重塑中国语境下的“传统”及其实践具有现实的启发。


本期同时发布了第四届全国城乡建成遗产保护优秀学生设计作业评选结果,及对建成遗产本体及其保护研究、建成遗产保护利用及更新设计、建成环境修整三个主题的三个特等奖作业评语,综述由组织者同济大学张鹏教授完成。


本期责任编辑:刘雨婷


本期内容

    经典译文

  • 使用者、本地匠艺与侗族的生活化延续 ——彼得·费雷托访谈 沈祺 刘紫薇 彼得·费雷托
    X
    编者按:彼得·费雷托(Peter W. Ferretto)教授,于2018 年创立的“ 状况实验室”(Condition_Lab)是一个隶属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非营利组织。该设计研究实验室持续关注香港本地社区生活和湖南省的侗族村寨,并致力于通过设计手段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实验室团队在过去四年间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完成的两个建成项目——高步书屋与坪坦书屋,屡次获得世界级建筑奖项。在访谈中,费雷托教授首次阐述了他在乡村项目现场所遇...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历史与城市“事件”的记忆复刻——嘉兴老火车站再现的意义及途径 褚子婧 沈旸 俞海洋 申童
    X

    摘要:嘉兴老火车站的再现反映出当下城市建设中普遍性的复合问题,即位于中心城区的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的更新问题。文章首先依时间顺序梳理与嘉兴老火车站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城市“事件”,从纵向的历史时间线观察建筑的演进,从横向的城市空间发展理解建筑的价值,由此厘清建筑与城市之间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以说明嘉兴老火车站再现的意义。更进一步讨论如何在再现嘉兴老火车站的过程中解决资料匮乏等诸多问题,并推动...

  • 广州现代庭园建筑的价值与挑战——基于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讨论 何卓书 涂若翔
    X

    摘要:面对更多样的遗产类型、更复杂的城市问题,完善登录体系、积累典型案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广州市历史建筑名单中选择了8 处能体现上述挑战的现代庭园建筑进行研究,全面评估其在承载集体记忆、作为现代建筑的样本、较早探索环境可持续性、构建中国式现代建筑和景观等方面的遗产价值。分析现代庭园建筑核心价值要素的现状,指出保护面临的挑战,如庭园、架空、遮阳等设计被不当改变,经营者有提高空间利用率和附加值的需...

  • 傍水而生与迭代而成——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认知的常州城市形态特质与演变 周啸林
    X

    摘要:文章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分析了常州建城以来的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揭示了城市因运河而兴,城市扩张又迫使运河航路多次改道的城河互动关系。修正了既往研究中关于运河改道的具体情况、城墙轮廓、城门位置等形态要素中值得怀疑的细节。在此基础上,指出今日常州城市形态上叠加了多个历史层次:先秦以来的选址与环境因应关系、宋代奠定的总体轮廓与路网结构、明清形成的毛细路网和文化属地、近代开发导致的形态要素转变...

  • 华南东江流域乡村建筑遗产保护:困境与出路 陶金 李庚 肖大威 陈由佳 黄家平
    X

    摘要:文章以华南东江流域的乡村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以及名录外的遗产进行对比研究,从数量、特征、保护现状等多个方面开展分析,针对保护级别较低和未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遗产对象,指出东江流域乡村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价值判断与保护政策的逻辑悖论、制度惯性下产权边界的约束,以及经济投入与价值实现的矛盾这三个维度的困境,并揭示了这些困境的形成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拓展遗产名录,增加“乡村历史...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粤尺辨—— 时空维度下粤地乡土营造尺的流布与探析 李浈 张之秋
    X
    摘要:文章通过对各类历史文献、实测数据及工匠访谈资料的梳理,系统剖析了广东地区营造用尺的尺长范围及分布规律,将广东地区的各类营造用尺划分为粤地闽尺(29.4 ~ 30.0 cm)、粤地赣尺(35.0 ~ 38.0 cm)、粤尺(31.5 ~ 32.0 cm)三类,并探讨了用尺过程中的一些换算关系和特殊尺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度量衡史、移民史、文化地理学相关研究,对粤地三大尺簇的源流及分布演化加以考证、解读,认为粤地闽尺源于唐大尺,是闽...
  • 普陀山观音信仰的空间叙事与圣地实践 潘逸炜 闫爱宾
    X
    摘要: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圣地空间及其意义构建从宋元持续至今,以明清为关键时期。文章采用古典文献、历史图像、地理与空间现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自然地形与佛经中的圣迹空间融通而形成观音朝圣中心的历史过程。普陀山景观格局经历了从宝陀观音寺的单一中心,到普陀禅寺与镇海禅寺构成前后双中心,再到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共同构成空间叙事的发展脉络,以进香路线代表修行次第。民国时期民间主导的景观创制...
  • 文昌华侨住宅空间的现代化演变研究 王方宁 丁煜 刘杰
    X
    摘要:受南洋和港澳地区被殖民统治时期的建筑文化影响,海南文昌华侨住宅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30 年代快速地发生转型,进入现代化演变的进程。与发生在大陆沿海城市的转型不同,文昌华侨住宅的现代化首先由民间自发主导,是中国传统乡村住宅现代化演变的先声和重要样本。文章从住宅空间演变的视角出发,分析了50 余处文昌华侨住宅的空间组织和建筑形式,认为文昌侨宅的现代化演变以廊化、平顶化和楼化为主要形式,遵循单体演变...
  • “假歇山”概念溯源及其类型浅析 喻梦哲 张陆
    X
    摘要:作为官式做法的简化与背反,“假歇山”可被视作歇山缘起与发展的一面镜鉴,对其内涵的勾勒仰仗于对构造、空间与形象三方面的综合考察。文章以歇山“两厦”空间的成因差异为经,以结角与出际构件的组合模式为纬,尝试细分“假歇山”的类型并爬梳这一概念的缘起。通过比对“假歇山”与官式做法的设计逻辑与空间组织,探析“假作”的原因及其发展脉络,提出“假作”的目的是提升规格、简化构造和取整空间,实现途径分为增出...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基于可视性分析的遗址分布特征与保护策略——以夏家店下层文... 宋晋 田彦国 张玉坤
    X
    摘要:文章以半支箭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架子山遗址群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可视性角度出发,在可视域和通视性两个方面对遗址群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解读,并将可视域面积数据与通视线数量数据加权,提出可视性综合指标的概念,证明该遗址群是一个以架子山为中心,规模庞大、层次清晰、组织严密的遗址体系。在分析遗址群文化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策略。相关成...
  • 拙政园见山楼明瓦窗修复的实践与思考 薛志坚 火家慧 郑期栋
    X
    摘要:明瓦窗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特色窗户样式之一,但其流行的中断与制作技艺的失传,给保护修复工作带来了挑战。文章基于文献资料,利用现存实物、做法考察比对,文献与田野调查交叉互证等方法,研究拙政园见山楼明瓦的原材料,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探索。研究发现,见山楼明瓦窗以海月壳为原材料,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处理海月壳、装钉明瓦片和安装明瓦窗三步。拙政园见山楼明瓦窗的修复实践可为园林类文化遗产中同类构件的修...
  • 近现代历史建筑外墙装饰水刷石研究——以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 李艳红 杜骞 曹永康
    X
    摘要:水刷石作为19 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型建筑外墙装饰,在众多历史建筑中均有应用。文章以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群为研究对象,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研究水刷石的材料与制作工艺,调查水刷石在建筑群中的使用位置及分布范围,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岩相分析、X 射线衍射分析等对水刷石的层位关系、石子大小及种类、胶结物和石子比例等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与历史建筑设计图纸和近代文献资料记载相符,可为水刷石的保护修缮提供科学依据。...

    书评

  • 重塑中国语境下的“传统”及其实践 ——关于《建成环境中的传... 黄华青 梁宇舒 奈扎·阿尔萨耶 何培斌 李晓东 阮昕
    X
    译者按:2022 年12 月围绕建筑史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荣休教授奈扎 · 阿尔萨耶(Nezar AlSayyad) 的著作《建成环境中的传统:“真实”、超真和拟真》中文版的出版,译者黄华青、梁宇舒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办的第18 届国际传统人居环境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Environments,下文简称“IASTE”)双年会上策划了一场圆桌论坛,邀请原作者和多位深耕传统与遗产领域的研究者和...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