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遗产这一概念原本只在家庭与私人领域使用,18—19世纪后扩展至民族国家的范围,以构建新的“想象共同体”。在遗产的私人属性和国家建构需求之外,存在着广泛且复杂的公共领域。19—20世纪,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下建立的一套遗产价值评估和保护方法,强调以“物”为导向、以“现代学科知识”为准绳的历史、科学和美学价值,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遗产(地)的公共价值——遗产(地)如何与更广泛的社会产生动态联系。本期《研究聚焦》栏目以“公共遗产研究”为主题,尝试从过程与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由具体的遗产保护所引发的不同利益主体和身份认同等问题:谁来保护?为谁保护?为什么要保护?如何让遗产地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何淑敏的《公共 X 遗产:参与者和治理的变动图景》通过引入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追问“何为遗产”和“谁的遗产”两大命题,揭示传统治理模式在多元主体交织的遗产治理网络中的局限性。文章主张构建跨越公共部门、私营机构、公众与赞助人的四维协作网络,通过创新治理框架和协调权力关系来推动遗产价值的共创,以实现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遗产生态体系的重构。
郭博雅、陈永明的《“公共遗产”思辨:主体与认同》对“公共”一词在遗产研究与实践领域中的模糊使用现状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围绕遗产在公共领域和公共遗产实践中的主体认同、遗产实践中“公共”的意义以及公共遗产的内涵等议题展开理论化探讨,提出以“第三领域”的视角理解中国公共遗产实践的内涵,并关注公众在共同遗产实践中展现的创造力与能动性。
彭长歆、洪超在《名人旧居类建筑遗产化路径与机制研究:广州的三个实例》一文中指出,遗产身份的建立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社会-空间”过程,主要包含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和遗产认同的建构两个不同维度。文章论述了不同主导因素影响下名人旧居类建筑的遗产化路径和机制,分析了导致不同遗产化效果的原因和问题,并指出当前名人旧居类建筑遗产化的特点与挑战。
傅舒兰、吴雨暄和贺勇的文章《公共遗产语境下文化记忆赋值场所再生的策略探讨——以杭州钢铁厂工业遗产保护实践为例》引入了文化记忆理论,以生产资料与产业工人这两大主体为线索,分析了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杭州钢铁厂的空间特征和记忆载体。文章指出目前杭钢的遗产保护实践过度重视标志物却忽视其他场所特征,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区隔及工人集体记忆断裂或消逝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保存文化记忆的空间提升策略。
邵甬、阮一家撰文《从共同劳动到共享遗产——以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为例》,通过回顾阮仪三基金会持续十余年的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实践,分析了“共同劳动”模式对遗产公共性的建构机制,揭示了劳动协作在凝聚遗产价值认同、传承乡土建造技艺和精神方面的关键作用,为探索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遗产保护路径提供了创新性启示。本期专栏的构思结合了对“中国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当代表达”这一宏大命题的思考,亦期盼更多中国公共遗产实践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表达。
编者的话
2025年第1期《建筑遗产》学刊的《研究聚焦》栏目以“公共遗产研究”为主题,我们邀请了天津大学徐苏斌教授、同济大学郭博雅研究员和华南理工大学陈永明副教授担任这一专题的客座主编。三位老师在导言中阐述了“公共遗产研究”这一主题的策划思路,并对收录的5篇文章做了简要说明。
本期《历史与理论》栏目收录了4篇文章。刘妍、赵菲、应嘉康的文章研究云南沘江流域采用悬吊式撑架拱结构的历史桥梁,通过细致的图文解析了这类带有桁架结构特点的桥梁,在技术体系、构造细节和施工工艺方面的特色,为同类桥梁的保护修缮提供了具体参考。薛林平、石玉、戴祥撰文指出,受北京北部地区满族移民文化与当地石材资源影响,该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多为石墙瓦房,在平面形制与营造技艺上呈现东北地区满族民居的地域特色,文章分析了这类石头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营造技艺。冯立、曹永康在文章中聚焦邬达克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园改扩建规划及工程馆改扩建设计,分析他在校园规划中对“中心方院”式空间格局的传承,以及在工程馆改扩建中采用的因地制宜策略,揭示了这些设计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建筑遗产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历史街区保护中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张若彤、王一撰文提出了通过POI及街景数据来量化分析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商业适宜度”——商业化程度和街巷活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方式,并以对西安回坊历史街区的研究为例,呈现了这一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
贯穿云南建水地区的泸江是当地空间地景中的线形元素,是地方聚落村寨对外交往联系的重要通道;分布于泸江的大小桥梁不仅连接着当地人的往来交通,也是当地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建水现存有四座带桥阁的石质古桥,在《沃菲尔德风土图记》栏目中,曾巧巧、李鑫瑞通过图文展示了这几座石桥桥阁建筑的平面形制、屋架做法、构件特征,多样的建筑形态和精湛的地方建造技艺,生动展现了在桥阁空间展开的生活日常。
本期《遗产与实践》栏目收录了巴塞罗那贝克特剧院的再生设计项目,该案例的独特之处在于建筑师对这座并未列为遗产的历史建筑进行了“考古式”调研,对建筑现场进行了细致的记录,通过手工制作模型、手工绘制图纸等传统研究方法,充分挖掘这座“普通”历史建筑的“不普通”价值,最终提出“拼贴式”设计策略,实现了功能的转换以及历史元素与当代元素的并置。
衷心感谢客座主编徐苏斌、郭博雅和陈永明三位老师为“公共遗产研究”专题的策划和组稿所做的辛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