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本期《研究聚焦》关注宗教建筑遗产及其环境源流。其中,蒋嘉元的《栖霞寺之枢:晚明栖霞寺舍利塔“朝向转变”的发现与解读》关注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在晚明时代因为寺院整体布局的变迁而导致在使用上的主朝向发生变动;韩瑛、李昊、李文华和杨昌鸣合著的《阿拉善藏传佛教经堂“延福寺”类型的比较与形制探源》将今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经堂建筑特有的汉藏混合形式命名为“延福寺”类型,并通过对同类型建筑的比较进一步阐明其特征,并追溯其形制源流;文庙是儒家祭拜其先师孔子的场所,比儒家的其他礼治空间多了些宗教意味,赵悦、周凌与赵子文合著的《晚清荔波文庙空间格局复原探析》通过对近现代历史地图、卫星影像和现存城市肌理中的地块变迁痕迹的梳理,对贵州荔波文庙在晚清时的空间格局原貌做了合理推测;屈思嘉的《厦门新街堂的风格原型及历史变迁》在讨论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的厦门新街堂的历史演变时,尤其关注其与周边城市肌理的关系。
《理论与历史》栏目的几篇文章,从多个角度讨论的不同地域的风土建筑话题。其中,李浈、颜炳亮以乡尺为线索,探讨了吴越闽地域的乡土建筑营造风格;林晓丹、周易知、冯子亭对黄河两岸的汾河、渭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区合院式民居各自的特征及其关联进行了探讨;于仲、成丽聚焦于闽南红砖建筑屋顶的类型特征和设计规律;阮景对无锡大窑路清代砖窑建筑进行了详细调研,揭示其鲜明地域特点的成因所在;伍昌友等人则用类型学的方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湖北省南部通城、崇阳和通山三县传统民居中柱础的艺术特征。
本期《遗产图说》分享了王竹老师对云南哈尼族聚落阿者科村 “人-地”共生关系的思考,并进一步扩展到其对传统村落的认知逻辑和影像记录方式。
对历史建筑的迁移是遗产保护中的特殊类型,人们对此种保护方式的态度正变得日益谨慎,但至今仍不乏实例。曾位于苏州河畔的上海天后宫经历过两次迁移保护:其大殿于1979年迁建至松江方塔园,而门楼、戏台与看楼则在2006年落架保存,并于2022年在苏河湾公园异地复建。冯立、杨鹏、曹永康为本期《案例解析》栏目撰写的文章《城市文化遗产的迁建保护实践——以上海天后宫为例》通过对天后宫两次迁建的记录和解读,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不同历史语境下面临的局限和挑战。
本期编辑 刘涤宇 祝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