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24 > 第3期 > 正文

2024年第3期(总第35期)


编者的话


本期《研究聚焦》回到对风土的关注,聚焦西北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中原官话区。这一区域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在行政区划上跨越山陕甘青四省,连通中原腹地与西北边陲。丝绸之路南线青海道横穿青海河湟地区,历史上多民族在这里不断交锋融合,普遍以庄廓民居为主要住居形式;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则是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中心,地域文化核心影响范围西达陇东、东至晋西南,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北方合院民居的窄院形式。

李冬雪、李军环、靳亦冰、张超的《河湟多民族地区庄廓民居建构思维与空间观念探微》和张钰曌、吴林璞、李小龙、兰昆、庞有为的《基于地缘视域的关中平原合院民居建筑特征研究》两篇文章,分别对这两种典型的民居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前者从建构思维和文化信仰入手,分析了汉、藏、回、土和撒拉族五个不同民族的庄廓民居在结构类型选择与空间形态上的差异与交流互动;后者基于地缘结构格局、历史文化脉络与民风民俗特点,梳理了这一特殊合院民居的历史演进过程,并总结出其在庭院形态、宅院格局、厦房形制和建构装饰上的典型共性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区所呈现的多样形式。
感谢林晓丹博士在专题策划与组稿过程中的辛勤工作,也感谢在本次组稿过程中积极贡献稿件的专家学者!
《理论与历史》栏目本期共收录了4篇文章。一篇理论研究来自程晓梅的《“保护性手术”:格迪斯的城市保护思想研究》,文章结合既有研究成果,梳理、归纳了帕特里克 • 格迪斯“保护性手术”的实践历程、理论方法、应用案例与思想内涵,并对这一城市保护思想的来源与价值进行了探讨。三篇历史研究聚焦不同尺度的建筑遗产:李燊、刘卫斌《空间增长逻辑下龙湖古寨历史环境保护研究》,通过对广东龙湖古寨三个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反映聚落空间增长主要特征的关键设施及其对空间组织逻辑的影响分析,对现有保护规划提出了改进建议;丁煜、朱艳琪、刘杰的《福建长溪流域畲族住宅空间与构架体系演变研究》,从家庭组织结构、住宅功能空间与构架体系之间的关系切入,梳理了当地畲族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住宅类型——原始草寮、“孩儿撑伞”和双柱式住宅、“家族化”畲族传统住宅的形制特点与演变规律;王崇恩、白利霞、胡川晋《基于木构件信息的太原普光寺圆通殿历史格局演变研究》,通过梳理普光寺圆通殿和献殿建筑结构及构件的差异和关联,认为二者并非同一时期所建,目前圆通殿的平面布局是受增建献殿后空间关系变化影响的结果。
《案例解析》的4篇文章中2篇来自国内保护一线,分别是张雨慧、赵英亓、樊怡君、马松瑞、孔若旸、张鹏的《兼顾价值守护与公共性提升的历史街区再生——以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1-1 片区为例》和陈泳、陶曼丽、刘勇的《蚕种场工业遗产的场景再塑——苏州浒墅关蚕里街区保护性再生设计》。前者通过严谨的考证,辨别历史片区中的文物建筑与内蕴时期的加建建筑,采取“留改拆加”的处置措施,在保留历史特征的前提下,完成了对历史街区的再生设计,是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启动示范区;后者基于对现实问题和价值的分析,以场景再塑的理念整合街区肌理、建筑形态、室内功能与材料构造等要素,探索大有蚕场活力再生与场所叙事的保护更新路径,项目荣获2022年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评选的城市更新类一等奖和2023年苏州市城市更新优秀项目评选的创新示范奖。2篇国外保护案例:刘畅《走向废墟的解释性保护——以苏格兰史前圆屋为例探讨批判性保护范式》,通过对苏格兰北部铁器时代史前圆屋保护与考古同时进行的工作模式的分析,运用批判性保护范式分析遗产的价值架构,提出解释性保护的原则,建议以此整合废墟遗产的历史叙事与当下使用价值。童乔慧、陈馨玉、胡嘉渝、查吟川的《从旧船厂到老人院——基于环境与文脉的波士顿海军基地工业遗产改造与更新》聚焦基地104 号厂房改造,探讨基于尊重环境、延续文脉的原则和以适老化为导向的改造设计策略,以及具体的适应性改造思路,认为这一人本关怀视角下的就地改造模式,可为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与更新提供借鉴。
本期《遗产图说》是江攀节译的《意大利乡村建筑》,原作朱塞佩•帕加诺。 译者以新旧图片互为补充的形式展现了意大利乡村建筑的典型特征和演变历程,节译文字聚焦为什么研究乡村建筑及意大利乡村建筑美学特征,为读者再现了这场早于道夫斯基举办“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展28 年的意大利乡村建筑展的精髓。

本期责任编辑:刘雨婷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