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建成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出现了新的趋势。对此,《建筑遗产》学刊2024年第一期《研究聚焦》栏目从“批判性保护”的视角探讨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和反思,栏目收录了4篇文章。刘畅撰文《基于价值体系的建筑遗产批判性保护范式浅析》,围绕价值体系的“动态”发展、价值评估和价值平衡,探讨批判性保护范式的理念和特征。赵子杰、徐苏斌、田甜等在《价值认知与实践决策——工业建筑遗产更新中当代建筑师的话语思考》一文中通过对代表性建筑师的访谈,呈现了工业建筑遗产更新中建筑师的价值判断及其对保护决策乃至更新设计的影响。陈曦、何家宝、苏项锟撰文回顾了非裔美国人及其遗产在美国夏洛茨维尔市保护实践中的缺失,并聚焦于社会各方的反思和为弥补这一缺失所采取的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建筑和遗产等方面在内的多种措施,显示了批判性保护与多种社会议题的结合。普拉西多•冈萨雷斯•马提内斯在其文章中提出将地铁基础设施这一地下交通系统视为遗产体系,并介绍了名为“下一站:遗产”的研究项目;该项目认为地铁基础设施的设计、使用和管理不只是技术领域的问题,还与考古、文化、治理、旅游等多个领域相关,可引入城市历史景观的理念和方法展开研究。
在《历史与理论》栏目中收录了4篇文章。王林、鲍柏江的文章对上海“保留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保留历史建筑”的分布状况做了回顾和分析,着重对其现存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反思,并从保护方法、管理程序、管理架构、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邓啸骢、戈祎迎、张苗的文章详细研究了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新林院住宅区,涉及建设背景、规划理念、建筑特点、历史沿革、主持建筑师及相关历史事件,从而对该近代住宅建筑群的遗产价值做了较为全面的辨析,为日后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周琪、陈薇撰文回顾了西班牙夯土类历史古迹建筑保护实践在不同时期采取的修复干预和保存干预的不同方式,详细分析了代表性案例所采取的不同方式的技术特点和难点,以期对中国夯土类建筑遗产的保护实践提供借鉴。李辉的文章对穆勒别墅与图根哈特别墅的修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叙述两座建筑的建筑师、设计理念、建造过程、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特别着重分析了修复团队在修复前对两座建筑的细致调研和修复过程中对结构、内饰、家具等采取的具体措施,讨论了修复过程反映的保护观念的变化。
在《沃菲尔德风土图记》栏目中,高长军、雅各布•贝内德蒂通过探访、记录和文献研究,分析了西班牙城市格拉纳达富有特色的城市花园和城市景观,指出格拉纳达城市肌理并非完全“自发”形成,而是复杂而多元的文化交融和变迁不断参与“创造”的结果。
本期《案例研究》栏目收录了3个案例。秦雯、章明撰文梳理了上海划船俱乐部的历史变迁,详细分析了建筑师在上海划船俱乐部再利用改造设计中处理新旧建筑关系时所采取的尊重历史变迁、融入周边文脉、追求和而不同的设计策略。郭丽、赵辰以宁波慈城书院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为例,探讨了一种在历史建筑室内置入“内胆”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不改变历史建筑外观、形态的前提下,改善历史建筑室内空间的热舒适度,使之适应当代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建筑师何塞•马利亚•桑切斯•加西亚撰文从场地、几何形态和材料三方面,分析了在西班牙梅里达古罗马狄安娜神庙区域更新设计中,通过建造“围廊建筑”将该区域塑造为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