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22 > 正文

2022年第1期(总第25期)

编者的话


2022年第1期《建筑遗产》学刊的《研究聚焦》栏目,专题为西南官话区川渝地区的风土建筑研究,我们邀请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杜春兰教授担任这一专题的客座主编。在导言中,杜春兰教授对研究主题的策划思路和收录的6篇文章做了简要说明。


本期《理论与历史》栏目中收录了3篇文章。谢祺铮、诸葛净和任思捷继上一期分析了昌古纳拉扬神庙建筑群的物质要素和圣地观念之间的关系之后,继续撰文探讨了由信徒的行为、感知构成的身体实践和集体记忆如何参与神庙场所意义的塑造,而这是昌古纳拉扬神庙建筑群遗产价值得以延续的核心因素之一。李辉在文章中探讨了密斯在吐根哈特别墅和巴塞罗那德国馆中使用的十字断面钢柱所起结构作用的不同之处,这些差异体现了建筑师当年基于技术和现实条件的设计理念调整,也影响了针对这两座建筑遗产所采取的不同的修复或复建方式。于云龙、张晓春撰文介绍了尼迈耶在巴西黑金城完成的格兰德大酒店的设计建造以及巴西“国家艺术遗产”概念的生成过程,在述及理解巴西建筑从殖民风格到现代主义设计的历史连续性建构问题之外,着重指出黑金城的遗产化和格兰德大酒店的设计与局部改建是探讨巴西国家遗产保护理念发展过程的重要案例,而两者的关系也体现了遗产背后复杂的现代性问题。



宁波东钱湖西岸的陶公山三村是典型的内湖渔村,在本期《沃菲尔德风土图记》栏目,何依、孔惟洁、张乐天通过精美的图文向读者呈现了这处依山傍水的乡村聚落的自然环境、形成历史、生产生活方式、宗族关系、节庆仪式,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街巷格局、院落组织、建筑形态。聚落乡民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活观念和集体意识,刻写在极具个性的“一条长街串十姓,百条短巷连山湖”的“空间方言”中。


在《案例解析》栏目中收录了3个设计案例。黄印武、柯纯建在文中介绍了榆林窟管理及辅助用房项目的设计过程,该项目同时面对独特的地理地形条件和榆林窟的遗产环境,基于对遗产“真实性”和环境“真实性”关系的考量,建筑师提出建筑设计融入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使设计“消失”于遗产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孙伊晨、刘云月、盛海涛撰文分析了由苏达克总厂主厂房历史建筑和新建建筑相结合而成的巴黎塞纳河谷国立高等建筑学院项目,讨论了工业建筑遗产与建筑教育功能相结合,以求获得当代发展并提升街区活力的一种可能模式。王伟侨的文章介绍了建造于15—16世纪的西班牙圣老楞佐殉道教堂的扩建项目,涉及修复旧后殿和新增中殿,着重分析了建筑师为保留的旧后殿新增中殿时,如何用有限的建筑元素和设计手法组织空间路径、处理材料纹理、营造光影氛围,从而使新旧建筑空间形成统一整体。


客座主编杜春兰教授为西南官话区川渝地区风土建筑研究专题的策划和组稿做了大量工作,特此表示由衷感谢!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春


导言


川渝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地理资源丰富、生物多样、多民族聚居,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区域内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多条河谷水系却成为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加之历史上多次移民,兼容荟萃,使该地区成为农耕、游牧文化的交融地。这里的巴蜀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洗练与变革,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脉特征和地域识别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风土建筑尤其如此。


《建筑遗产》学刊2022年第1期的《研究聚焦》栏目探讨西南官话区川渝地区的风土建筑,共收入包括9位作者的6篇力作,分别从文化遗产与景观体系、风土聚落和建筑类型、石阙遗存及木作技艺等几个方面,对巴蜀建筑的自然、人文特征及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


杜春兰、陈丹阳的《景观视野下巴蜀地区典型线性文化遗产体系研究》一文,分析了巴蜀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生成条件、主要类型及景观特征,针对典型线路展开进一步剖析、提炼,指出巴蜀地区线性文化遗产景观系统结构具有丰富性、变化性、渗透性、辐射性的特点,为区域遗产保护提供了基础研究的资料和新视角,推动了巴蜀地区文化遗产的景观价值研究。

江攀的《湖广基型 巴蜀衍化——移民视角下巴蜀风土宅院类型与特征》以方言为线索区分巴蜀土著与移民,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图像解读,将巴蜀地区风土宅院归纳总结为分别与土著、两湖移民和客家移民相对应的三种主要的基型;通过分析这三种基型的形成、特征及其在巴蜀的衍化过程,反映了不同方言片区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土著与移民的交流,以及移民对巴蜀地方条件的适应。针对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产生的特殊地域环境,陈颖、田凯在《传承与交融——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与营造特征》中探寻分析了该地区以石砌技术及梁柱承重技术为主的建造形式,以及基于藏区地理气候、生产方式及文化多样性而形成的四种典型的结构类型,并指出藏区乡土建筑在营造和应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反映了族群的生态观、生活观及文化融合等内容。

夏婷婷在《木作营造视角下的西南风土建筑谱系探讨——以西南官话区西蜀片、成渝小片、鄂北小片和鄂中小片为例》一文中,选取西蜀片、成渝小片、鄂北小片与鄂中小片四个片区,通过实地调研与工匠访谈,整理分析工匠完整灵活的命名规则和术语使用方式,以及诸如“丈竿”“讨签”“丈八制”的具体做法,体现了民间适应气候、环境的营建智慧及当地文化与外来影响的融合,是风土建筑谱系研究中极具活力的部分。

冯棣、乔雨蕾、黄沁雅在《阙然为道以通墓——四川石阙设计规律总结》一文中,对重要的古代建筑遗存四川石阙进行了分析,按照设计特点将四川石阙分为四期,探究其作为墓阙的设计规律及形式演变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对贵为国保的石阙遗存的保护,特别是在鉴龄推测与修复设计验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冷婕、谢姝婷、饶敏琪撰文《江油云岩寺飞天藏、平武报恩寺华严藏斗栱营造研究》,对两例转轮藏斗栱的做法、转轮藏与同期四川地区大木作斗栱的做法进行对比,分析提炼转轮藏中斗栱形制的主要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同期大木作斗栱营造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关系。  



本期专栏客座主编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杜春兰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景观视野下巴蜀地区典型线性文化遗产体系研究 杜春兰 陈丹阳
    X

    摘要:巴蜀地区人居文明传承悠久,因山川之势而成西南地区先民交流的重要走廊,走廊沿线孕育了大量文化遗产,成为今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瑰宝。过去学界的研究多聚焦于关键节点保护,对线性文化遗产体系整体性价值和系统性结构的认知还不充分。线性文化遗产是动态的文化景观,从景观的视野审视巴蜀地区线性文化遗产,更有利于其价值体现。文章分析了巴蜀地区线性文化遗产的生成条件,厘清其主要类型及景观特征,并针对典...

  • 湖广基型 巴蜀衍化 ——移民视角下巴蜀风土宅院类型与特征 江攀
    X

    摘要:明末清初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对巴蜀地区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首先以方言为线索区分巴蜀土著与移民之别,结合历史图像和田野调查找到巴蜀土著风土宅院的原型,并发现移民在巴蜀地区的营建带有原乡风土建筑的特征,据此文章尝试对巴蜀地区的宅院进行分类,认为主要存在三种基型,分别与土著、两湖移民和客家移民相对应;这三种基型的形成及其在巴蜀的衍化过程,反映了不同方言片区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土...

  • 传承与交融 ——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与营造特征 陈颖 田凯
    X

    摘要:四川藏区乡土建筑产生于特殊的地域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族群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结构,使该地区的乡土建筑展现出鲜明的特色。文章指出:四川藏区乡土建筑在特殊环境中发展出以石砌技术及梁柱承重技术为主的建造原则,在地域社会漫长的变迁中以各种方式传承下来;建筑原则结合藏区地理气候、生产方式及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形成了墙承重体系石碉房、梁柱框架式藏房、康巴“崩空”式藏房、木架坡顶板屋四种核心结构类型;...

  • 木作营造视角下的西南风土建筑谱系探讨 ——以西南官话区西蜀片、成渝小片、鄂北小片和鄂中小片为例 夏婷婷
    X

    摘要:与行政和自然区划概念不同,以方言划分的西南官话区包含大范围的湖广片,这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有所呼应,文章从中选取西蜀片、成渝小片、鄂北小片与鄂中小片进行风土建筑谱系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工匠访谈,发现工匠有一套完整灵活的命名规则,以“排扇”“筒”“穿𢭃”为例,术语的使用杂糅了当地文化与外来影响。在营造过程中,“丈竿”与“讨签”的做法代表设计与施工的核心,屋面坡度和弯曲度的形成是对气...

  • 阙然为道以通墓 ——四川石阙设计规律总结 冯棣 乔雨蕾 黄沁雅
    X

    摘要:1939 年8 月至1940 年1 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两省的调研过程中,对两地的13个阙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学社离开西南回迁内地后,与阙相关的研究成果次第公开。四川石阙被视为重要的汉代建筑实例,进入中国建筑史。四川石阙皆为墓阙,和家阙、庙阙、城阙的服务对象不同。经过百年间不断的设计探索,墓阙终于被凝炼出和其他阙种不同的设计风格。课题以既往研究成果为基础和前提,按照设计特点将四川石阙分为四期,...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身体、知觉和场所延续性 ——活态遗产视角下尼泊尔昌古纳拉扬神庙建筑群崇拜仪式研究 谢祺铮 诸葛净 任思捷
    X
    摘要:文章以坐落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东北角的昌古山顶上的昌古纳拉扬神庙建筑群为研究对象,借助物质文化研究理论,通过分析在昌古纳拉扬日常与节日崇拜活动中,信徒的行为、感知与物质要素的关系,探讨综合知觉的身体实践与超越性力量产生连接的方式;以及通过知觉体验所形成的,有关圣域的共同经验对场所持续建构的意义;最后指出仅以“使用”描述“活态”遗产之活态的含义并不足以揭示遗产的价值核心,作为个体的当地居民...
  • 不一样的“密斯柱” 李辉
    X
    摘要:伴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相应的结构方式也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材料技术进步紧密关联的钢框架结构,开始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之一。文章通过比较密斯的作品——图根哈特别墅与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中十字断面钢柱的异同,尤其是两者结构方式的深层差异,揭示现代主义建筑初创时期建筑师对结构理性的求索。两座建筑经历了不同命运,而在针对它们分别采取的修复与复建过程中,以十字断面钢柱为代表的结构都成为共同...
  • 遗产的现代性:黑金城、格兰德酒店与巴西建成遗产 概念的生成 于云龙 张晓春
    X
    摘要:黑金城是一座建于17 世纪巴西的殖民城市,20 世纪40 年代奥斯卡 · 尼迈耶在黑金城中设计了现代主义风格的格兰德酒店。文章简要回顾了黑金城从普通殖民城市到获得遗产保护身份以及格兰德酒店如何可以在呈现葡萄牙巴洛克式风貌的黑金城设计与建造的过程,重点分析了在民族国家背景下巴西“国家艺术遗产”概念体系生成的过程;指出黑金城和格兰德酒店的关系,不仅可以借以理解巴西建筑从殖民风格到现代主义设计的历史连续性...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设计的消失 ——榆林窟管理及辅助用房的设计 黄印武 柯纯建
    X
    摘要:榆林窟管理及辅助用房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榆林窟的重点保护区内,遗产环境和场地条件都对建筑设计提出极高的要求。建筑师在对榆林窟遗产环境变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具体讨论了遗产的真实性与环境的真实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真实的”与“真实性”在遗产环境中的差异,进而总结了在遗产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榆林窟管理及辅助用房的建筑设计紧紧围绕榆林窟遗产环境的真实性,以环境设计方...
  • 城市更新中工业遗产与教育建筑的结合——以巴黎塞纳河谷国立... 孙伊晨 刘云月 盛海涛
    X
    摘要:巴黎左岸协作开发区是法国巴黎城市更新的核心地区,文章介绍了该区一处地标性建筑——巴黎塞纳河谷国立高等建筑学院,该建筑群由经改造的苏达克总厂主厂房和新建建筑相结合而成,作者认为该项目是工业遗产结合教育功能适应性再生的典型案例。文章首先梳理了苏达克总厂在左岸开发大背景之下的历史变迁,简要说明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进而对建筑师弗雷德里克 · 博雷尔根据场地条件与区域更新规划要求而采取的更新改建...
  • 时空修补:光和纹理作为新旧建筑的桥梁——以西班牙圣老楞佐... 王伟侨
    X
    摘要:建于15 世纪末16 世纪初的西班牙圣老楞佐殉道教堂在20 世纪30 年代内战前坍塌,留下一小段后殿,60 年代模仿后殿扩建了中殿,但做法和空间效果受到怀疑。文章指出:面对该状况,在教堂建筑遗产新的扩建中,建筑师何塞 · 伊格纳西奥 · 利纳萨索罗基于新旧建筑在空间层面的平等性,试图超越修旧如旧的字面意义,重新审视建筑的风格问题;建筑师以旧后殿作为空间参考,用三面墙、一个屋顶、一根柱和一扇门这几样建筑要素完成...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