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21 > 正文

2021年第2期(总第22期)

晋语是不同于北方官话的方言语系,晋语方言区以山西为自然地理中心向其周边的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4省区辐射;晋系风土建筑与晋语方言区相关联,呈地域性分布,是风土环境的外在表现,中国风土建筑谱系的重要分支。《建筑遗产》学刊2021年第2期的《研究聚焦》栏目探讨晋语方言区的风土建筑,共收入包括刘加平院士在内的十余位作者的7篇力作,分别从区域与谱系、风土聚落和建筑类型、晋系木作技艺等几个方面,对晋系风土建筑的历史、自然和人文特征进行分析。


王金平、汤丽蓉的《晋系风土与风土建筑》一文研究发现,在同一语言谱系的区域中,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殊异,技艺传承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建筑形态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风土特征。依据历史地理、农耕区划、语言谱系、内在机制和外部表现的不同,文章通过分析不同区域风土建筑的空间、构造及视觉形态,揭示了形成晋系风土建筑独特风土个性的规律和机制。李浈、颜炳亮撰文《从文化传播视角看晋系乡土建筑的区域关联》以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黄河干支流、长城防御线、晋商线路等对晋系区域文化和乡土建筑的传播作用;探讨了汾、渭河入黄河口地带的“中原”文化及其乡土建筑,黄河大峡谷两岸的晋西(乃至晋北大部分区域)与陕北黄土分布区域在语言、风土环境和建筑形制上的关联,长城防御线地区的语言风俗和军事聚落等内容。

穴居是晋语方言区主要的居住方式之一。杨柳、刘加平的《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传承与再生》,依据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原型”理论、“需要层次”原理和“批判地域主义”理论,对黄土高原窑洞民居这类风土建筑进行一系列调查、实践与后评估,分析其热环境的科学机理,提出窑洞民居的“技术原型”,实践黄土高原新窑居模式,来满足良好居住性能指标并传承地方场所文脉和地域特色的要求。在现场调研、工匠访谈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薛林平、刘传勇、胡盼在《山西平陆县地坑窑营造技艺初探》一文中对平陆县境内地坑窑的营造方法、流程做了抢救式的记录与再现,并对营造过程中的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与分析。

林晓丹在《黄河晋陕沿岸风土聚落“村寨分离”特征及地域分布研究——以龙门至潼关段为例》中指出,黄河晋陕沿岸中原官话区汾河片风土聚落的选址、建造和形态深受自然地形影响,在分析其“村寨分离”特征的几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该区域聚落形态特征整体呈现从关中地区向晋语方言区过渡的趋势。

晋系木作技艺具有非常独特的地域性和风土个性。以晋中地区保存的五代宋金时期木构建筑为样本,周淼在《唐宋建筑转型的切片——以10-12世纪晋中地区地方建筑外檐斗栱配置方式演变为线索》一文中,对地方建筑外檐斗栱配置方式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研究,涉及结构形式与补间斗栱样式的匹配、外檐斗栱形制、外檐斗栱假昂、斗栱配置的视觉考量等问题,特别分析了晋中地区宋金时期地方建筑中补间斗栱的出现体现了外来形制的在地化过程。周啸林、温静的《格式化与个性化——明初制度整顿背景下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建筑》以明代洪武朝对官式建筑制度的整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明初遗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特征,探讨了明初官式制度如何在地方得以落实。

本期客座主编: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金平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晋系风土与风土建筑 王金平 汤丽蓉
    X

    摘要:晋语是不同于北方官话的方言语系,晋语方言区以山西为自然地理中心向其周边的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四省区辐射;晋系风土建筑与晋语方言区相关联,呈地域性分布,是风土环境的外在表现。晋系风土建筑是依据民族、民系的语支划分的中国风土建筑谱系的重要分支。研究发现,在同一语言谱系的区域中,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殊异,技艺传承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建筑形态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风土特征。依据历史地理、农耕区划...

  • 从文化传播视角看晋系乡土建筑的区域关联 李浈 颜炳亮
    X

    摘要:文章将黄河干支流、长城防御线、晋商线路等视为晋系区域文化和乡土建筑的主要传播途径,得到三个结论:一是将汾、渭河入黄河口的地带视为“中原”文化及其乡土建筑的核心区域,其建筑以窄院、单坡厢房为特征,并随着汾、渭河流域至上游逐渐传播演化,影响渐弱;二是将黄河大峡谷两岸的晋西(乃至晋北大部分区域)与陕北黄土分布区域关联,指出两岸在语言、风土环境和建筑形制上的相似性;三是认识到长城防御线特殊的文化...

  •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传承与再生 杨柳 刘加平
    X

    摘要:绿色建筑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一系列性能指标的要求;重视地方场所的文脉传承、蕴含地域特色亦是其重要内涵。文章以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依据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原型”理论、“需要层次”原理和“批判地域主义”理论,通过测试、调查、分析、实践与后评估,揭示了窑洞民居营造“冬暖夏凉”热环境的科学机理,构建了窑洞民居的“技术原型”,提出了黄土高原新窑居模式,并在延安枣园建设示...

  • 山西平陆县地坑窑营造技艺初探 薛林平 刘传勇 胡盼 薛林平 刘传勇 胡盼
    X

    摘要:平陆县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运城市,地处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充足的日照、干旱的气候、较低的地下水位和特殊的地貌地质为地坑窑的营造提供了条件。文章在现场调研、工匠访谈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平陆县境内地坑窑的营造方法、流程做了生动的记录与再现,并对营造过程中的技巧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与分析。地坑窑保护形势严峻,远期可将调研成果数字化并纳入地坑窑信息管理体系,为建筑遗产的实时监测、保护修缮提供...

  • 黄河晋陕沿岸风土聚落“村寨分离”特征及地域分布研究 ——以龙门至潼关段为例 林晓丹
    X

    摘要:黄河晋陕沿岸中原官话区汾河片的风土聚落,与相邻的晋中及晋东南地区相比,呈现自然的有机形态,并存在“村寨分离”特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口述史研究,从“村-寨”关系及边界限定方式出发,根据村落本体是否设防,总结“村-寨”和“堡-寨”两种模式,并在组合数量上有一村一寨、一村多寨和多村一寨等不同类型;进而借助族谱等民间文献的历史信息,还原聚落从建村到筑墙、再到陆续建寨的历程;最后总结“村-寨”组合...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且说越地建筑文化 朱光亚
    X
    摘要:文章首先对越地和越地建筑文化的定义作了说明,介绍了越地山水地貌的基本特征,指出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了越地聚落紧凑的山水空间特点;文章还剖析了越地自春秋时期到宋代遗存的几处古老的建筑遗产所隐含的历史信息,说明越地木构建筑和石构建筑的建造特征和建造技艺;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提炼了越地的文化风尚和建筑的审美特征,指出越地建筑文化属于吴越建筑文化圈,但它在吴越建筑文化中贡献了刚强之气,...
  • 技术的现代性 ——图根哈特别墅的建筑设备研究 李辉 蒲仪军
    X
    摘要: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初期,包括设备在内的技术措施在建筑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图根哈特别墅中的建筑设备表现更为典型,成为建筑师实现空间理念的重要手段。作者结合相关资料并经多次的现场研究,发现技术设备在这个居住建筑中的集中表现存在着必然性,建筑师对于各种新设备的探索利用,在提高舒适性的同时,也使得“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以技术的方式在这座别墅中贯彻到极致。文章据此重新审视设备在现代建筑空间塑造中的角色...
  • 从长安到西安:唐代之后长安城垣格局的变迁 王瑞坤
    X
    摘要:文章以唐代之后西安地区历代城市的城垣格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辨析、互证古代史志、考古报告与物质实体,发掘、精研已灭失建筑的历史影像,尝试梳理总结城垣格局在隋唐、唐末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五个时段之间确切的继承与演变的历史事实及动因、特征、意义。注重实体、制度、体系的历时性变化、因袭关系和分野对比,强调历史的连贯性,解析空间结构中的民族分布和权力表征。文章尝试完善既有研究的不足,为以西安为...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不确定”的遗产再生策略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改造设计... 王志强 张鹏举
    X
    摘要:文章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改造设计为研究案例,对建筑馆从一期至三期的变迁和历时性改造过程做了简要说明,通过对回应具体问题的策略论述,从功能重构、空间演绎和环境共生三个方面探讨既有建筑改造设计再生策略的“不确定”属性;指出建筑师运用“平实”的方式动态调整功能布局,持续优化空间体验,不断创造环境融合,从而阐释对工业遗产再生的态度与思考,强调从静态保护向弹性利用的转变,以期为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
  • 建成遗产的价值体系与保护利用的适应性选择 ——以上海白公馆... 江天一 郑宁
    X
    摘要:建成遗产保护修缮设计策略的制定是一个随着项目推进,不断深入挖掘遗产价值、完善价值体系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重新审视、修正建筑的价值判定,从管理、文化、技术等多个层面评估设计方案,使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策略得到最优选择。文章以白公馆修缮项目为例,对历史建筑和场所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探讨了建筑活态遗产保护修缮的动态设计实践以及历史、文化等多元价值的融合与拓展。其场所空间演变、文化传承的独特属性...
  • 小三线建设的遗产 ——九三五六厂暨淮海机械厂的改造与更新 周渐佳 李丹锋
    X
    摘要:位于大别山麓的九三五六厂又名淮海机械厂,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三线建设运动中安徽省内地方军工企业的布点之一,属于典型的小三线建设成果。在经历几十年的变迁之后,开始针对九三五六厂尚存的工业遗产做有主题的分阶段开发。冶是建筑参与了整体改造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工作。在文章中首先对三线建设,尤其是小三线建设中留下的工业遗产做了简单回顾,九三五六厂的历史构成了其中最为翔实的个案。之后围绕着厂区改造、更新...
  • 时空修补:废墟作为当代建筑的永恒参考 ——以西班牙皮亚斯学... 王伟侨
    X
    摘要:介入与遗产建筑相关的项目,时常要面临场地现存的废墟状态。如何认知废墟本身存在的空间价值并对其进行修复,如何把握改造的尺度以适应当代生活的使用需求,如何进行扩建并处理好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从始至终贯穿在项目中,影响建筑师对整体空间的把握和对材料、尺度、路径及视域的处理。文章以西班牙皮亚斯学校废墟改造为国立远程教育大学为例,探讨建筑师何塞 · 伊格纳西奥 · 利纳萨索罗如何将废墟作为当代建...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