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故宫慈宁宫建筑群的慈宁门、慈宁宫、大佛堂、徽音右门、徽音左门等13座建筑的木构件进行取样,共采集1 710个样本进行树种鉴定,发现慈宁宫建筑群共使用了12类木材,包括楠木、樟木、木姜等樟科阔叶材和云杉、落叶松、冷杉、硬木松等常见针叶材。通过梳理不同种类木材特性,统计鉴定结果,分别对各材种在慈宁宫区各座建筑和各类构件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对该区建筑的用材情况加以总结。结合分析结果和文献所...
摘要:养心殿区位于北京故宫内廷西六宫的南侧,现存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虽经后代改建修缮,但其整体格局完整,主体建筑大部分为明代遗构。文章结合历史档案,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并与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相关制度进行对比研究,从平面型制、梁架结构、天花藻井、斗栱做法、木材材质等方面对养心殿正殿大木构架特征进行了分析,推断出养心殿正殿梁架仍为明代嘉靖时期的遗物。并基于对养心殿正殿前抱...
摘要:文章基于故宫西华门城楼实测数据,针对其庑殿顶屋架部分的大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宋《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及各个时代的庑殿顶建筑实例在屋架结构和构造做法上的异同,梳理官式庑殿顶大木结构的演变过程,解读其背后的结构逻辑和做法依据,从而在宋式到清式演变的脉络中讨论西华门城楼庑殿顶大木结构所具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关注了西华门城楼山面使用的弯曲顺梁,比照相近时代建筑实例,提...
摘要:单士元(1907-1998)是我国建筑史学界较早关注传统营造工艺,并持续开展相关研究的学者之一。本文以其系统阐述传统营造工艺研究心得的《中国建筑史扩大研究课题意见的商榷》为纲,通过文献档案与口述历史互证,评析其继承中国营造学社“沟通儒匠”学术理路,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工艺的研究与实践;揭示其秉持“无工艺则无所创造”的基本观念,挖掘营造工艺体系的基本要素“器物、技术、工具、匠人”等所承载的传统智慧,...
摘要:1922年,瑞典艺术史学家喜仁龙(Osvald Sirén)考察了包括紫禁城在内的多处皇家建筑,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文章将喜仁龙的研究置于西方学者大规模考察中国这一时代背景下,结合其个人的研究方向和专长,厘清了他考察紫禁城的背景、经过和成果。通过解读喜仁龙的文字,展现了他所考证的中国城市史和建筑史,并还原了清帝退位但尚未出宫这一特殊时间段紫禁城建筑的面貌。通过梳理喜仁龙对紫禁城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