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20 > 正文

2020年第4期(总第20期)

2020年《建筑遗产》迎来了创刊五周年,第四季度推出了学刊的总第20期。


       2020年,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这一古老的皇家建筑群作为世界瞩目的遗产地,持续探索和践行着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本期《研究聚焦》为紫禁城建筑遗产专题,辑录6篇文章呈现多角度的研究以飨读者。

张琼对慈宁宫建筑群的13座建筑进行了木材取样,掌握了各材种在不同部位的使用情况,继而结合档案文献探讨了该建筑群在明清两代的建造和改建历史,提供了借助定量分析趋近历史样貌的研究路径。崔瑾作为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的一线参与者,全面呈现了养心殿正殿大木构架的调查过程,以细致的调研成果推进了对养心殿正殿大木特征的认识,为紫禁城建筑断代研究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实物依据、丰富了样本群。顾金怡、温静为代表的同济大学团队,基于故宫西华门城楼的测绘调查,比较了故宫3座形制相近的庑殿顶城楼的细节差异,将西华门城楼山面结构的特征放归官式建筑的演变脉络中理解。何滢洁、张龙回顾并整理了单士元先生的著述与实践,对其承自中国营造学社“沟通儒匠”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评析,思考了先生对中国古代营造工艺体系的研究与保护实践之于当下的镜鉴。程枭翀回望近一个世纪以前瑞典学者喜仁龙考察紫禁城的经过,评价了其论述的视角与学术贡献,并追踪喜龙仁的足迹再访紫禁城,通过影像的今昔对比,为更好地保护和呈现故宫建筑遗产价值提供了立足点。朱宇晖将时间拉回明代北京宫殿初成的激荡岁月,在前朝中路的威权表达中细梳出北上南匠的宋风传承,在已有的明初紫禁城复原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史料、现状基址和设计想象进行了全新的复原探究,并对后世的屡次重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期《理论与历史》栏目的3篇文章纵横古今中外,在历史与当下间求索。

陈捷、张昕对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建筑形制与宗教图像、宗教空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解析,揭示了金刚宝座塔这一源自外域的建筑形制在中国的本土化现象,并指出真觉寺塔现状图像与文字秩序的错谬对其遗产价值产生的不利影响。郭卫雪、王鑫、吴艳莹梳理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印度建成遗产保护体制与法规的建设发展历程,对印度遗产保护工作在遵守国际准则前提下,兼顾本土文化和推进多方参与的探索实践给予了正面评价。李彦伯再次将目光投向冯纪忠先生的经典作品何陋轩,通过解读设计者自身留下的文本,回溯这一作品发生的过程,提出向“建造”的回归是何陋轩作品意义的真髓,并借此就当下的建筑学进行了反思。

本期《遗产图说》邀请丁垚、党晟为考察多年的田野蔚县作了极富历史感的讲述。《案例解析》栏目中,支小咪通过分析一例荷兰建筑遗产在不同时代的复兴,探讨了建筑师的时间观念与空间操作如何在处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黄琪对捷克一处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方式从多角度进行了评述,旨在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事业打开思路。《探索与争鸣》栏目中,回应ICOMOS2017年颁布的《木质建成遗产保护准则》,陈琳基于中国现存木质建成遗产的树种分析成果,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历史森林保护区的设想。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从故宫慈宁宫建筑群木构件用材观其历史沿革 张琼
    X

    摘要:文章对故宫慈宁宫建筑群的慈宁门、慈宁宫、大佛堂、徽音右门、徽音左门等13座建筑的木构件进行取样,共采集1 710个样本进行树种鉴定,发现慈宁宫建筑群共使用了12类木材,包括楠木、樟木、木姜等樟科阔叶材和云杉、落叶松、冷杉、硬木松等常见针叶材。通过梳理不同种类木材特性,统计鉴定结果,分别对各材种在慈宁宫区各座建筑和各类构件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对该区建筑的用材情况加以总结。结合分析结果和文献所...

  • 北京故宫养心殿正殿大木构架特征分析 崔瑾
    X

    摘要:养心殿区位于北京故宫内廷西六宫的南侧,现存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虽经后代改建修缮,但其整体格局完整,主体建筑大部分为明代遗构。文章结合历史档案,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并与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相关制度进行对比研究,从平面型制、梁架结构、天花藻井、斗栱做法、木材材质等方面对养心殿正殿大木构架特征进行了分析,推断出养心殿正殿梁架仍为明代嘉靖时期的遗物。并基于对养心殿正殿前抱...

  • 北京故宫西华门城楼庑殿顶大木特征分析 顾金怡 温静 崔瑾
    X

    摘要:文章基于故宫西华门城楼实测数据,针对其庑殿顶屋架部分的大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宋《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及各个时代的庑殿顶建筑实例在屋架结构和构造做法上的异同,梳理官式庑殿顶大木结构的演变过程,解读其背后的结构逻辑和做法依据,从而在宋式到清式演变的脉络中讨论西华门城楼庑殿顶大木结构所具有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关注了西华门城楼山面使用的弯曲顺梁,比照相近时代建筑实例,提...

  • 单士元对中国传统营造工艺的研究与实践 何滢洁 张龙
    X

    摘要:单士元(1907-1998)是我国建筑史学界较早关注传统营造工艺,并持续开展相关研究的学者之一。本文以其系统阐述传统营造工艺研究心得的《中国建筑史扩大研究课题意见的商榷》为纲,通过文献档案与口述历史互证,评析其继承中国营造学社“沟通儒匠”学术理路,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工艺的研究与实践;揭示其秉持“无工艺则无所创造”的基本观念,挖掘营造工艺体系的基本要素“器物、技术、工具、匠人”等所承载的传统智慧,...

  • 解读瑞典学者喜仁龙眼中的紫禁城 程枭翀
    X

    摘要:1922年,瑞典艺术史学家喜仁龙(Osvald Sirén)考察了包括紫禁城在内的多处皇家建筑,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文章将喜仁龙的研究置于西方学者大规模考察中国这一时代背景下,结合其个人的研究方向和专长,厘清了他考察紫禁城的背景、经过和成果。通过解读喜仁龙的文字,展现了他所考证的中国城市史和建筑史,并还原了清帝退位但尚未出宫这一特殊时间段紫禁城建筑的面貌。通过梳理喜仁龙对紫禁城各单...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外域形制的本土表达——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图像秩序与意义塑造 陈捷 张昕
    X
    摘要: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源自印度,成于中土,具有突出的文化交融特色。文章通过考察真觉寺塔的建筑形制、图像秩序与空间意义塑造之间的整体性关联,特别是梵文陀罗尼与五方佛图像的空间秩序问题,分析了真觉寺塔的本土化表达途径。透过以释迦佛与五方佛意义塑造为核心的“混合”特征和以汉地佛寺空间内容与秩序为关键的“置换”现象,分析了明代早、中期设计者以外来建筑形制为基础,通过图像与空间的系统化组织,重塑建筑造型...
  •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印度建成遗产保护历程 郭卫雪 王鑫 吴艳莹
    X
    摘要:印度因其独特的地缘格局,历史上形成了曲折的朝代更替,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形态,以及多元的思想和发展轨迹。建成遗产经历了悠久的历史留存至今,针对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早在公元13世纪,印度本土即有朴素的遗产保护实践。自公元18世纪起,印度开始了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和遗产保护。此后不断完善,从民间的自发探索到官方的介入整合,逐渐形成完整的建成遗产保护体系。文章梳理了印度建成遗产的保...
  • 通往何陋轩的三条路径——重读冯纪忠先生设计文本 李彦伯
    X
    摘要:何陋轩设计与建造的过程看似非常快速。然而究其前后,可知这是一个复合的过程,融合了建筑师的圆熟设计、竹作工匠的现场发挥及两者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冯纪忠先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表达。文章拟通过直接解读冯纪忠先生本人对何陋轩设计的文字说明及作品文本,从艺、匠、心这三条路径来回望何陋轩耐人寻味的发生过程,讨论其对建筑学的深远意义,进而对建筑学自身进行反思。关键词:何陋轩;...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从时间的嫁接到空间的统合——荷兰海牙森林南路 30 号的前世... 支小咪
    X
    摘要:在2016完成的荷兰海牙森林南路30号(B30)改造项目中,荷兰建筑事务所卡恩建筑以连续动态的时间观解读了建筑形态在历史中的演变。建筑师令不同时期的空间信息得以沉积,并将其作为一种时间转换的定格,以嫁接的方式把该建筑历史上的设计精髓与当下的建筑观念融合在一起。这种稳重严谨的设计理念在挖掘出历史建筑原有美学价值的同时,也为使用者带去了崭新的场所体验,从而营造出了和谐统一的空间氛围,为历史建筑的改造与...
  • 欧洲工业遗产之路的锚点——捷克布拉格老污水处理厂保护与再... 黄琪
    X
    摘要:位于捷克布拉格市布贝内奇(Bubeneč)区的老污水处理厂以其出色的建造技术、工艺设施、建筑水平入选“欧洲工业遗产之路”至关重要的锚点。文章首先通过对该污水厂的实地调研与历史资料研究,梳理其价值体系构成以及作为工业博物馆再利用的相关举措。然后通过分析该污水厂的保护再生设计基本原则,探讨了其在文化、艺术、媒体项目介入后的工业空间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共属性、再利用价值挖掘、工业遗产景观和工业技术知...

    探索与争鸣

  • 基于材料真实性建立中国木质建成遗产历史森林保护区的设想 陈琳 戴仕炳
    X
    摘要:木质建成遗产实现《威尼斯宪章》及《奈良真实性文件》所谓遗产真实性及多样性的前提是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于1999年及2017年先后两次对木结构历史建筑维修与替换的树种做出要求,特别是在2017年颁布的《木质建成遗产保护准则》中强调了要建立历史森林保护区及风干木材仓库,以保证木质建成遗产的真实性。木质建成遗产所使用的木材种类研究及科学分类,是建立历史森林保护区的前提。文章针对中...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