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19 > 正文

2019年第3期(总第15期)

2019年是新中国诞生70周年,为此本刊特别组织了有关“新中国建筑遗产”的四篇文章以志纪念。


常青院士的《回眸一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范型及其脉络》以历时性叙述为主,穿插共时性分析,扼要回望了20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后建筑遗产范型变化的形式脉络。他认为,作为民族国家的象征,中国百年来的建筑遗产呈现了中国固有式(古典“伪形”)、新中式,以及西方古典影响下的多种范型,从而展现了中国20世纪建筑从范型约束走向多元化的曲折历程,这一历程充满了矛盾性和丰富性,值得今天的建筑界再次反思和回味。

薛求理教授在《新中国建筑遗产》一文中,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社会和建筑分期,对已经出台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入围标准及名单进行了评点。面对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他建议将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设计和中国援外建筑纳入新中国建筑遗产的范畴,并围绕这一议题特别讨论了深圳和上海的现代建筑保护实例,以及香港近几十年在现代建筑保育方面的案例与争论,以丰富现代建筑保育和再利用的经验。

贝聿铭是世界知名的海外华人建筑师,他将中国传统转译为现代设计,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联系,使历史过往再现于当下。这一探索,推动了现代主义本土化的进程,丰富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建筑的类型,为中国建筑从本土传统向现代转化奠定了基础。赖德霖教授将其在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成《定义贝聿铭建筑空间的现在完成时态》一文,在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双重语境下,探讨贝聿铭建筑空间的渊源,试图定义他对现代主义“空间-时间”概念的贡献——对于“时间”概念的现在完成时态补充。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双向铁路、公路两用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新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代表。但长期的超载服役和环境、人为等因素,使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出现了严重的残损病害和结构安全问题。淳庆教授领衔撰写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一文,通过对其相关历史的研究,以及包括现状勘察、结构评估、修缮材料选择、保护措施制定在内的一系列调研分析,总结了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及文物保护项目的主要研究与实践成果。

理论与历史是实践的指导,也是本刊一直努力深化的栏目。卡米洛·博伊托是文献性修复学说的代表人物,1883年首部意大利修复宪章的主笔。他的学说奠定了现代将建筑遗产作为历史见证而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为恰当地理解其保护思想,本刊首次发表了他的标志性文章《建筑修复·第一话》的意大利语中译本,由陆地、钟燕翻译,成沫译校。同时还发表了译者对其人其文的评述,深度解析了博伊托的文献性修复学说,尤其是如何恰当认识他与维奥莱--迪克、约翰·拉斯金的理论关系,以及他的理论和实践的模糊之处。

近年来,随着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的深入,各种类型的纲领性文件都在强调传统材料在保护中的应用。李晓、戴仕炳、朱晓敏合作的《“灰作六艺”——中国古代建筑石灰研究框架初探》,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下,从历史文献的考证分析入手,提出对中国古代建筑石灰的研究可以从烧制石灰的原材料(石)、煅烧手段与方法(锻)、消解工艺(解)、配方设计(方)、施工工艺(工)及固化特点(固)等六个方面,全面完整地分析传统灰作技艺及其存在的问题,使建筑遗产保护实践在“原材料”层面获得坚实的基础。无论理论还是历史,保护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到具体案例当中。本刊特约瓦伦西亚理工大学教授,也是阿尔罕布拉宫伊斯兰时期纳塞瑞斯皇宫联合厅邻室(理发厅)修复方案的设计者,卡米拉·米莱托和费尔南多·维加斯,合作完成了《阿尔罕布拉宫:历史、修复与保护》一文,简述宫堡群几个世纪以来功能变更的历史,并对其在19世纪和20世纪几次最重要的修复进行了分析,特别针对理发室修复并变更为行政用途的方案选择及有关思考做了详细的解析,以期为具有多重年代层的历史建筑修复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期发表的国内遗产修复案例是贵州海龙屯海潮寺的修缮项目。即使不是对比阿尔罕布拉宫,相比于与它同时获得2018年度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的南京长江大桥,这座修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小青瓦建筑也显得过于普通。但却因为是世界遗产“土司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历史信息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申遗核心区之一新王宫遗址内唯一的地面建筑而获得了特殊意义。这座“承载了特殊价值的普通建筑”为什么能获得专家的认可,成为五个获奖项目之一,我们特别邀约了全程参与该项目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查群和修缮方案编制负责人于志飞、施工单位负责人赵永祥一起合作解密。

在国内现行的遗产分级保护制度下,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孤岛式”和“精英化”保护所带来的遗产“碎片化”现象和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割裂。邵甬团队以浙江嘉兴市域遗产保护为例,引入文化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地域文化脉络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对水乡环境基底层、古文化遗址层、传统聚落文化层和近现代文化层等空间层级进行保护,构建兼顾自然环境、文化景观、城乡聚落和非物质文化的立体的保护体系,以期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文化空间的保护和地域特色的突出提供思路。青岛里院是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核心历史城区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长期被忽视、被拆迁,到最近被热烈讨论并进入历史建筑名单,里院一直被割裂为单体看待,其作为建筑群乃至历史性城市景观肌理构成要素的价值认知没有得到系统阐释。慕启鹏的文章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从历史演进、肌理和美学溯源,以及年代价值和使用价值等方面,对青岛里院的价值要素进行分析,希望为当下关于青岛里院保护和活化的讨论提供一种有益的理性思考。将遗产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是增加遗产信息可读性、促进遗产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戴代新团队通过对该技术要点与展示途径进行梳理,探讨了三维可视化方法在城市历史公园中的适用性,并选取上海复兴公园进行实证研究,虚拟复原了公园1926年至1935年期间的历史场景,丰富了城市历史公园的可视化方法,为提高三维可视化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了参考。

今年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评论家,也是优秀的社会批评家与思想家陈志华先生的90岁生日。作为一名建筑历史学家,他在29岁时完成的第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外国建筑史通史著作,迄今已出版了5版,对中国建筑教育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贡献卓著,但学界尚无针对该书学术价值较为系统的评判,导致社会至今缺少对其史学成就的客观认识。为此,赖德霖教授特别为该书撰写了书评,作为对陈志华先生其人、其书的致敬。詹姆斯·沃菲尔德教授的去世,是本刊也是读者的巨大损失,继续《沃菲尔德风土图记》栏目,是本刊对其特别的纪念。本期由王红军副教授带领我们从地缘、血缘两个层面认识黔东南侗寨传统聚落的分布格局与独特的文化地景,以及世代栖居于此的侗家人对自己生活空间的塑造,及其所展现的文化习俗与匠作技艺。精美的照片全部来自他多年调研的积累。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回眸一瞥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范型及其脉络 常青
    X

    摘要:文章以历时性叙事为主,穿插共时性分析,回望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形式脉络。由于现代性观念和工业化起步均滞后西方达百年以上,加之西方文化移入初期的需要,以及中国上层社会对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象征的尊崇,使中式的新古典主义始终在20世纪的建筑遗产中占有首要地位。而在上海等中国开埠城市的租界地段,西方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各种建筑流派及其舶来品,也大多成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组成部分。至20世...

  • 新中国建筑遗产刍议 薛求理
    X

    ​ 摘要:建筑遗产保护在中国已成共识,并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但“新中国建筑遗产”是中国社会和建筑发展涌现的新议题。文章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的社会和建筑分期,评论已经出台的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名单和入围标准。就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提出讨论和看法,并建议将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设计和中国援外建筑纳入中国的遗产范围。围绕这一议题,文章特别讨论了深圳和上海的现代建筑保护实例,并以香港近几十年在现代建筑保育方面的实例和争论为借鉴,以丰富现代建筑保育和再利用的经验。 关键词:新中国建筑遗产;海外建筑师;中国援外建筑;保护

  • 定义贝聿铭建筑空间的现在完成时态 赖德霖
    X

    ​贝聿铭(1917—2019)于2019年5月16日仙逝。作为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将对中国传统建筑价值观和哲学观的领悟运用于设计实践,将中国传统转译为现代设计,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紧密联系,使历史过往再现于当下。他的这一探索,推动了现代主义本土化的进程,丰富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建筑的类型,为中国建筑从本土传统向现代转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是赖德霖教授根据自己2017年10月13日应邀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举办的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Rethinking Pei: A Century Symposium)上所做发言整理而成,本刊正式发表,以纪念这位华裔大师,并致敬其对中国现代建筑的特殊贡献。

  •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淳庆 杨红波 金辉 林怡婕
    X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双向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长期超载服役和环境、人为因素使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出现了严重的残损病害和结构安全问题。为确保大桥的使用安全和文物本体安全,基于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通过对相关历史的研究,以及包括现状勘察、结构评估、修缮材料选择、保护措施制定在内的一系列调研分析,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及文物保护项目在保证桥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干预。文章总结了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与实践成果,以期为同类大型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卡米洛·博伊托及其《建筑修复·第一话》评述 陆地
    X
    卡米洛 · 博伊托的古迹保护和修复学说代表了历史纪念碑这个概念正式出现之后一种影响深远的拨乱反正和百年轮回,可以说真正奠定了现代将建筑遗产作为历史见证而保护和修复的基础,值得详尽分析。文章基于他的《建筑修复 · 第一话》解析了他的文献性修复学说,尤其是如何恰当地认识他与维奥莱-勒-迪克、约翰 · 拉斯金的理论关系,以及他的理论和实践的模糊之处。
  • “灰作六艺” ——中国传统建筑石灰研究框架初探 李晓 戴仕炳 朱晓敏
    X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石灰生产的历史悠久、应用领域广泛,其技艺理应得到完整、全面、科学的解译与传承,并避免断章取义,片面照搬。在整理和研究学术界对古代建筑石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下,文章从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分析入手,尝试建立历史文献与考古实证之间的联系。提出对中国古代建筑石灰的研究可以从烧制石灰的原材料(石)、煅烧手段与方法(锻)、消解工艺(解)、配方设计(方)、施工工艺(工)及固化特点(固)等六个方面,全面完整地分析传统灰作技艺及其存在的问题。“灰作六艺”作为古代建筑石灰研究课题的框架,其所得成果,可以使建筑遗产保护实践在“原材料”层面获得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传统石灰;“灰作六艺”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阿尔罕布拉宫:历史、修复与保护 [西班牙]卡米拉·米莱托 [西班牙]费尔南多·维加斯 / 顾心怡 译
    X
    摘要:文章简要描述了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功能变更的历史,并对其在19世纪和20世纪几次最重要的修复进行了分析,特别针对理发室修复并变更为行政用途表达了见解。理发室紧邻联合厅,是纳塞瑞斯皇宫内的重要空间,14世纪时曾是宫殿群原本的入口,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经历了多次变更,其中包括纳塞瑞斯王朝的国王伊斯梅尔一世(14世纪早期)和穆罕默德五世(14世纪末)进行的干预,基督教国王进行的改造(16和17世纪),以及托雷斯 · 巴尔瓦斯(20世纪20年代)等人所做的修复。这个房间之所以叫作理发室,是因为在阿尔罕布拉宫获得历史古迹身份之前的17和18世纪,它是作为理发室来使用的。文章提出的诸多思考可以适用于任何具有多重年代层的历史建筑。 关键词:阿尔罕布拉宫;建造史;纳塞瑞斯皇宫理发室;修复;保护
  • 基于地域文化的城乡文化遗产识别与特征解析 ——以浙江嘉兴市... 邵甬 陈欢 胡力骏
    X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在遗产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制度下,文化与资源割裂、保护与发展割裂的问题,引入文化地理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从区域视野解读地域文化,探索与识别城乡文化遗产及其特征。以浙江嘉兴市域为例,通过对嘉兴及周边区域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的层积性与关联性分析,识别其遗产资源在体系结构、社会经济和文化景观等方面的特征。从地域文化脉络保护的角度出发,提出对水乡环境基底层、古文化遗址层、传统聚落文化层和近现代文化层等空间层级进行保护,并构建兼顾自然环境、文化景观、城乡聚落和非物质文化的立体的保护体系,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文化空间的保护和地域特色的突出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乡文化遗产;特征识别;特征解析;文化空间保护;嘉兴
  • 贵州海龙屯海潮寺修缮项目 查群 于志飞 赵永祥
    X
    摘要:海潮寺是世界遗产“土司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的遗产构成,平播之役后为“超度亡灵”而建,是海龙屯遗址历史信息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申遗核心区之一新王宫遗址内唯一的地面建筑,虽然建筑本身价值不高,但意义特殊。文章通过对海潮寺遗产内容及其历史与现状的分析,确定了其作为“承载了特殊价值的普通建筑”的遗产定位;分析了在项目实施阶段,设计参与施工全过程的工作方式在沟通机制建立、病害判断与设计方案调整、工程档案保存、影像资料留取等方面的优势;并通过对台明、佛像、竹夹泥壁、角梁、油饰等细节,以及施工过程中诸如施工棚搭建等保护措施处理精益求精的实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在这样一座普通建筑上充分贯彻“最小干预、最大保存历史信息”的文物保护理念,落实文物保护原则和方法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海潮寺;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修缮
  • 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的青岛里院价值要素探析 慕启鹏
    X
    摘要:青岛里院是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核心历史城区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长期被忽视、遭拆迁,到最近被热烈讨论并进入历史建筑名单,里院一直被割裂为单体看待,其作为建筑群乃至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肌理构成要素的价值认知还没有得到系统阐释。文章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从历史演进、肌理和美学溯源,以及年代价值和使用价值等方面,对青岛里院作为城镇建成遗产的价值要素进行分析,纠正原有对其价值认知上的一些误区,重构其完整的价值光谱,以期为当下关于青岛里院保护和活化的讨论提供一种有益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历史性城镇景观;青岛里院;历史保护;遗产价值
  • 城市历史公园计算机三维可视化研究:上海复兴公园1926年至193... 戴代新 陈语娴 戴开宇 金雅萍
    X
    摘要:文章对遗产三维可视化技术要点与展示途径进行了梳理,探讨三维可视化方法在城市历史公园中的适用性,并选取上海复兴公园进行实证研究。在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复兴公园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园不同历史阶段进行历史考证和信息筛选,从整体风貌和园林要素的完整性出发,选取1926年至1935年作为复原的历史阶段,选择AutoCAD、Rhino、Rhino等软件与技术方法进行虚拟历史场景复原,并通过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技术将遗产的相关信息反映在模型中,进行交互式展示,丰富了城市历史公园的可视化方法,为提高三维可视化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提供了参考,增加了遗产信息的可读性,促进了遗产知识传播。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三维可视化;上海复兴公园;历史场景复原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