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23年第1期《建筑遗产》学刊的《研究聚焦》栏目以武陵干欄木构建筑研究为题,本刊邀请了张彤教授担任这一专题的客座主编。在导言中,张彤教授对研究主题的策划思路和收录的5篇文章做了简要说明。
本期《历史与理论》栏目收录了6篇文章。程晓梅、张松撰文梳理了古斯塔沃•乔万诺尼城市保护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观点及其基于罗马城市的实践,指出他的以“次要建筑”“抽疏”为代表的城市整体保护的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薛求理、顾艳秋、景祥祜、王玮乐的文章回溯了已被香港特区政府认定为法定古迹的横澜岛灯塔建筑遗存的设计建造历史,从建筑布局、照明设备、日常使用等方面详细分析该遗迹的特殊价值,并展示了围绕灯塔展开的遗产教育、宣传和普及工作。黑川纪章设计的中银胶囊大厦的拆除引起了广泛热议,钱晨、余梓梁撰文从新陈代谢理论的发展、中银胶囊大厦的设计特点、技术问题、产权问题乃至围绕它的保护运动这几方面,细致分析了这座新陈代谢理念代表作品面临的保护困境,同时指出这座建筑从建成到拆除后胶囊单元的存留活用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恰恰是一场持续的新陈代谢运动的体现。高长军、李翔宁、邱嘉玥基于对欧洲密斯奖项数据库和获奖案例的分析,探讨了该奖项最近几年来对历史建成环境的当代再利用,以及如何通过多样化的设计来推进在遗产语境中实现新旧融合、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公共性和关注日常生活等问题的探索。唐艺窈、童乔慧、尚伟探讨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翼角建造过程中不按图纸施工的现象,从这一角度分析了当时中外建筑师和本土工匠在探索中国固有式建筑细部形式方面的特殊合作,而这也构成了这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20世纪建筑遗产的特殊价值。许浩、施袁顺撰文研究了扬州湖上园林代表清代贺氏东园的建造背景、造园手法和特色。
近代上海市政建筑不仅承担着重要的城市功能,参与了上海现代城市空间的构建,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市民的行为和观念,成为近代上海市政意识、市民身份和都市文化塑造的推动者。在本期《沃菲尔德风土图记》栏目中,闻增鑫、张晓春、段德生尝试通过图文作出说明,这些特殊的公共建筑在跨越百年的历史中,不论功能变与不变,已融入了今天的城市日常,在上海的城市进程中不断调适自身并持续发挥着作用。
《案例解析》栏目包含3个作品。潘玥撰文分析了上海杨浦滨江一处工业建筑遗存改建项目——边园,认为建筑师将场地中看似简单的历史要素和自然要素看作设计的“机会”,对其中不同形态的残墙赋予了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将场地中的所有元素整合为一处跨越时空、连接新旧的记忆场所。蒲仪军、埃兰详述了布拉格曾格尔变电站保护与再生项目中的设计策略,“转变的艺术”体现在保留建筑历史特征和尊重所处历史环境的谨慎,用新结构和室内空间体系置换问题结构并满足新功能需求的从容,从而完成基于历史、面对当下的场所重塑。奚凤新、宗轩撰文在回溯了上海济宁路18号梅林正广和大楼的历史变迁和几次改造经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19年的改造设计中采取的尊重保护原则、保护历史建筑核心价值的接续性改造设计策略。
客座主编张彤教授为《研究聚焦》专栏的策划和组稿做了大量工作,特此表示由衷感谢!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