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18 > 正文

2018年第3期(总第11期)

本期是以湖湘风土建筑为主题形成的一组文章。客座主编湖南大学柳肃教授的《导言》,对湖湘与湖湘文化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解读,同时也对其与楚文化和湖南地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是我们理解本组文章的一把钥匙。
本期以柳肃和魏挹澧两位教授的文章作为《研究聚焦》,前者在以中原文化的对比中考察了湖湘建筑艺术中古代楚文化的遗存,后者探究了最具湖湘地域特色的湘西风土建筑的历史文化渊源与民居特点。
《理论与历史》栏目开篇是李浈与雷冬霞学术伉俪引入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对南方传统营造技艺区划和谱系研究的思考。随后是汤诗旷和伍沙两位博士的力作,汤文借助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以人类学的视角,对苗族住居文化中楚风因子的存在及其方式进行了探析;伍文则通过对湘语方言区内不同聚落形态、建筑的平面形制及其分布区域的比较研究,对湘语方言区风土建筑谱系进行了初步划分。
《案例解析》是李晓峰教授和何峰、陈翚两位青年学者领衔的三篇文章。李晓峰教授借鉴文化遗产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空间遗产的概念,并以此为视角,在对以湖湘为代表的传统书院进行遗产价值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书院空间遗产可持续保护的理论框架。何峰对其研究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保护规划实施概况及效益进行了评价;陈翚借鉴空间句法等理论,意图通过深入分析万里茶道湖南资水沿线建筑遗产的分布、遗产关联性和空间结构,构建出该段的建筑遗产廊道,为保护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最后以理想空间工作室何勍建筑师一篇充满诗意的对常德窨子屋博物馆的设计思考和空间解读作为《探索与争鸣》,对遗产传承和现代设计如何延续地域风土文脉提出探讨。
《沃菲尔德风土图记》本期聚焦建筑中的记忆,幽灵、影子与重写本,作者通过对科尔芒斯科普、上海城市中心传统里弄社区等建筑留存的记忆,生动诠释了对于建筑而言,记忆如何揭示形式的本质,使建成环境能够应和人们对空间的理解。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001古代楚文化在湖湘建筑艺术中的遗存 柳肃
    X

    摘要: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支系,其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为基本特征,与中原文化的现实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秦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楚国灭亡,导致楚文化走向衰落。但是在湖南及其周边南方省份中又保存着具有浪漫气质的传统建筑,与北方建筑风格完全不同,显然是古代楚文化的遗存。文章列举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论述了楚国建筑与楚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最后分析了楚文化的衰落和它在湖湘地区等南方建筑中的遗存及其原因。 关键词:楚文化;浪漫主义;文化特质;南方建筑;遗存

  • 009巫楚之乡 山鬼故家——湘西风土建筑的历史文化渊源与民居特点探析 魏挹澧
    X

    摘要:风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所在。湘西与鄂西土家族、苗族地区同属古代楚地,受巫楚文化影响至深。文章在梳理湘西风土建筑历史文化渊源的基础上,从湘西风土建筑的平面形式、结构类型、组群构成方式等方面,挖掘湘西民居的特征。阐述在巫楚文化背景下,湘西民居顺应自然的建造行为所形成的不拘一格、质朴粗犷的独特美学和浪漫主义情调。同时聚焦湘西民居的精华——土家族、苗族吊脚楼,详述了挑廊式与干阑式这两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吊脚楼如何成功地适应环境,并塑造了湘西村落的独特景观。 关键词:风土建筑;湘西;巫楚文化;土家族;苗族;吊脚楼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016中国南方传统营造技艺区划与谱系研究——对传播学理论与方法的借鉴 李浈 雷冬霞
    X
    摘要:传统营造技术遗产有其固有的传播规律和方法。如果将研究在以往江南乡土营造技艺的积累上进一步拓展深化,如范围上从重点关注地区到覆盖南方乡土建筑的全部,思路上就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初步区划认知和典型营造匠帮研究的基础上,抓住中国历史上驿路、水路、海路、商路、移民道等重要文化和技术传播路径,以“意、技、形”为核心,探讨这些主要线道上乡土营造技艺和建筑形制间的异同和关联,进而解决南方营造技艺传播的线路、方式、内容、规律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尺系、手风、匠派、形制等多方面比较和深入挖掘,横向上完善南方乡土建筑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纵向上深层揭示南方营造技艺的源流、变迁及其对官式建筑的影响,弥补建筑史领域研究的不足或空白。 关键词:乡土建筑;营造技艺;技术传播;源流变迁
  • 022苗族住居文化中的楚风因子初探 汤诗旷
    X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大量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从苗族民间文学中的居住记忆、席居文化、仪式空间与方位、巫文化空间节点和建造风俗等多方面,与历史文献中对楚地风俗的描写进行比较研究,阐释苗族住居文化与古代楚文化的关联,并探究楚风因子在苗族住居原型空间中可能的残存方式。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苗族在故地生活场景方面可见楚俗的依稀痕迹,其住居文化,如席居传统、祭祀空间与方位、室内外巫术节点以及建造风俗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楚俗有关联。 关键词:苗族;住居文化;楚风因子;古今关联;住居原型
  • 031湘语方言区风土建筑谱系构成研究初探——基于平面形制的建筑类型及分布区域分析 伍沙
    X
    摘要:文章梳理了湖湘风土建筑已有相关研究,并据此分析了其与周边地区风土建筑之间的渊源关系。然后将研究聚焦于湘语方言区内,根据现有调研,对其中的长益、衡阳、衡山、湘双、东祁、武邵、新化等方言片区内的风土建筑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不同聚落形态、建筑平面形制(即宅院类型)及其分布区域的比较研究,辅以各区构架特征、装饰技艺、营造禁忌等内容,将湘双小片与长益片区和衡阳、衡山小片合并,得到四个风土建筑谱系的初步研究成果。 关键词:湖湘风土建筑;湘语方言区;风土谱系;基质特征;平面形制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057传统书院作为空间遗产的价值认知、承载与保护 李晓峰 吴奕苇
    X
    摘要:关于传统书院的研究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历史溯源、制度考查、文化阐释、形制考辨等方面,对于书院遗产价值的系统认知,以及书院遗产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探讨尚待拓展。文章借鉴文化遗产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提出空间遗产的概念,构建了以遗产价值为导向的遗产空间分析方法,并以此分析传统书院遗产的相关问题。在揭示书院空间遗产具有“学术自由研讨”的真实性价值,以及“书、祀、学、田”等要素构成的完整性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上述遗产价值与整体空间环境(空间区域、空间构架和空间边界)的关联,进而提出针对书院空间遗产可持续保护策略的理论性框架,以期为传统书院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引导。 关键词:传统书院;空间遗产;遗产价值
  • 063张谷英村保护规划实施概况及效益评价 何峰 毛一民 章纪缘 褚鑫锋
    X
    摘要:文章在回顾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保护历程和各类保护规划编制情况的基础上,基于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干部访谈获取的资料和数据,通过与相关保护规划比较,全面探讨了古村文物建筑保护,遗产建筑(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周边民宅整治,基础设施、公共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实施情况,并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分析了张谷英村各类保护规划的实施绩效。最后,对各类保护规划实施进行了总体评价,总结了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旨在为张谷英村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反馈建议,同时也为其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保护规划;效益评价;历史文化村镇;张谷英村
  • 071万里茶道湖南资水沿线建筑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陈翚 曹冬 邹园 孟思程
    X
    摘要:遗产廊道的概念源于美国,强调的是一种线性文化景观,是一种针对线性文化遗产区域保护,实现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共赢的新型保护方法。准确构建遗产廊道对于万里茶道建筑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意图通过深入分析万里茶道湖南资水沿线建筑遗产的分布、遗产关联性和空间结构,从历史和空间关联度等多个方面明确各遗产点之间的组构关系,还原其真实的遗产价值,提升遗产点的整体社会认可度,以此构建合理的湖南资水沿线建筑遗产廊道。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也可为中国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万里茶道;湖南;资水;线性文化遗产;遗产廊道

    探索与争鸣 Exploration and Debate

  • 078尘埃之上——常德窨子屋博物馆,一种哲学的诗意建构 何勍
    X
    编者按:窨子屋又称“一颗印”,是沅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一类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传承。2009年1月3日,随着挖机的轰鸣,常德市区内最后一座窨子屋轰然倒地。常德民居建筑之根,断了。2011年5月,理想空间工作室承接了位于常德葫芦口“老西门综合片区”棚改项目的子项目——“窨子屋博物馆”的设计工作,选址恰在那座最后被拆除的百年窨子屋遗址附近。于是,经过4年现实与历史的对话,有了这座跨越战火劫难与时代变迁后“新窨子空间”的重生。主创者希望可以通过这样一座“对常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纪念性博物馆”,“承载常德人情感中难以尽述的沧桑、缺憾、迷失、向往与希望”,延续常德的历史文脉基因。 很显然,这个“窨子屋博物馆”并不是对遗产的修复,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新建造,是一个结合现代与传统建筑技艺、材料工艺研创出的新的空间。但在这篇主创者充满诗意的讲述中充溢的对历史与乡土的敬畏,以及设计中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考,未尝不是一种对于遗产传承和对现代设计如何延续地域风土文脉的有益探索。随着时代的急剧变化,类似常德窨子屋这样的消亡早已并非鲜见,并且也一定还会继续发生,这是我们决定刊载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 摘要:在中国经济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筑和城市以巨大的数量与体量征服着人类的感官世界。湖南常德窨子屋博物馆建筑及室内设计,是对东方文化传承与复兴的注解及空间演绎。文章通过对该项目设计思考过程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与乡土的敬畏与缅怀;在对窨子屋博物馆建筑空间与细节的说明中,阐述了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和传统建造工艺,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建构原住民生活场景,延续常德历史文脉基因。 关键词:万里茶道;湖南;资水;线性文化遗产;遗产廊道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