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18 > 正文

2018年第1期(总第9期)

2018年对于《建筑遗产》学刊是别开生面的更新之年。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对版式和装帧进行了修订优化。封面增加了副刊名“整旧如故 与古为新”八个字,以进一步点明本刊的宗旨,既是对建成遗产的整理和整修,以正本清源还其真,又是对历史和现代关系的协调与协和,使今昔共生以为新。
这一期的开篇,是常青院士的《存旧续新:以创意助推历史环境复兴——海口南洋风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设计思考》。他以同济大学作为海口骑楼老街保护工程总体设计方八载坚持与探索的在地实践,对海口骑楼老街区的前世今生、再生设计及实施过程进行了反思性总结。从与国际前沿对话的视角,探讨了建筑遗产保护中“修旧如旧”“以新补新”“整旧如故”和“与古为新”等概念范畴的意涵,及其在海口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工程中的运用。所有这些探索都蕴含了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为目标的创意设计理念。
“没有文化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将文化置于发展政策的核心位置是对世界未来的关键性投资”。但发展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对历史建成环境价值的忽视或践踏,导致历史肌理及其相关价值的妥协或丢失,尤其是在发展变化剧烈的亚洲。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2017年“建成遗产:一种城乡演进的文化驱动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巴基斯坦的艾莎·罗杰斯教授以《建成遗产与发展:应对亚洲变化的遗产影响评估》一文,介绍了遗产影响评估(HIA)这一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寻平衡与解决方案的工具,及其在亚洲城乡建成环境中应用的案例。本刊据Built Heritage(2017年第2期)所刊原文,译介给广大中文读者。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社会和乡土遗产在中国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和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日益城镇化的今天,保护乡土遗产就意味着留住乡愁。但乡土遗产是否就只是人们想象中的阡陌桑田背景下的青砖黛瓦和雕梁画栋?华中科技大学的谭刚毅教授以其多年的关注和思考认为并未如此。他在和贾艳飞老师共同撰写的《历史维度的乡土建成遗产之概念辨析与保护策略》一文中指出,乡土建成遗产是与时俱进的活态遗产。文章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对乡土遗产的认知,辨析其类型和内容要素,从文化的维度论述乡土建成遗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乡土遗产,明晰了乡土遗产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乡土建成遗产可持续的保护策略。
寻根乡梓,首先就需要对乡梓之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的王金平教授步丈三晋,与王占雍合作完成的《晋系窑房同构建筑的空间形制与布局》一文,从聚落、组群、院落三个层次,对窑房同构这一典型的山西风土建筑营造方式的空间布局与形制进行解读,并论证了其分布规律和传播取决于当地的风土要素,为晋系风土建筑保护提供了更为深厚的基础。
遗产保护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就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在保护法规和条例的原则下,每一个个案都需在精研遗产历史、寻觅其过往“图层”的基础上,将逝去的记忆残片和现有的生活联系起来,审慎操作、小心织补、仔细打磨。《帕德垒磨坊:一个关于诠释的论题》是英国著名建筑历史理论家彼得·琼斯的遗作,得其夫人授权,他的学生——目前正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任教的任翔完成了全文翻译,本刊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发表了这篇特别的文章。这个遗产规格较低的磨坊,被琼斯教授买下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造成自己的家庭住宅。原文文稿完成于2016年,对磨坊所在的地方环境与历史,以及改造中结构修复与再生、室内空间重组和室外场所营造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其渗透在改造细节中的理念与智慧,蕴含着教授一生的理论凝思与设计考量,是一种基于对既有场地遗存的空间再诠释。其中所展现的对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思考和设计理念,对同类还在或还有潜力继续服务于日常生活的遗产更新与再生具有启发意义。
世界遗产的保护,源于人类保存自身文化和生存环境的意愿,因此强调遗产保护与当地民众和社区的关系,也是世界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下中国的保护实践中,公众参与尚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普通民众参与渠道不畅或流于形式,缺乏双向沟通与反馈的互动,而媒体所特有的公信力、公共服务属性和专业能力、政府关系,可以对此做出某种程度的弥补。《新快报》主任记者何姗以其亲身参与、推动广州城市遗产保护的探索,在《新闻媒体对广州城市遗产保护制度建构的影响》一文中,阐述了城市遗产保护政策、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媒体功能与机制,对现行制度环境下如何使社会多元主体发挥作用,实现有效的公众参与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遗产保护教育是为未来培养研究者、实践者和更专业的参与者。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的遗产保护教育起步较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张鹏利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的便利,在充分调研与考察的基础上,联合正在华盛顿大学读博士的吴爽一起,发表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遗产保护教育》一文。从成立背景和发展历程入手,深入分析了该校建成遗产保护专业创始人和历任专业主任对专业主旨和课程体系的影响,并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其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教学体系、实验室支撑的保护技术课程和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等三大专业特色。并通过对中美保护教育的比较,探讨了该教学体系对中国遗产保护教育未来发展的启示。
深入理解遗产评定的原则是进行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前提。科学价值是文化遗产评定的三大基本价值之一,但对其如何进入遗产语境,并与历史和艺术价值并列,学界却很少有讨论。天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王巍与吴葱教授合作,以《论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一文,通过对国际、国内与保护遗产有关的法律文献的梳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并意以通过对国际、国内这一价值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的比较,加深对西方和中国遗产话语的全面理解,探讨对待西方遗产话语应用的态度。
备受读者欢迎的《沃菲尔德风土图记》本期推出的是《街巷:行走在建筑间》。沃菲尔德教授一如既往,以其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富有亲和力的街巷风景线,它们为日常生活和户外活动提供人体尺度的千变万化的空间,承载着联系各家各户、建立社群身份认同、决定邻里范围的社会意义。“走在一条美丽的街巷,就像走入一场梦境,整个世界都在一条普通的街道上;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快乐与悲伤;你可以发现邪恶与善良,也可以体验安静与熙攘;还可以欣赏所有喜剧的喜悦和悲剧的凄凉!想要寻找不寻常,请到寻常的街巷,因为那里有整个世界的镜像。”(穆罕默德·穆拉特·伊詹)
最后,感谢相关单位和专家对《建筑遗产》学刊的支持与厚爱,也感谢这两年与我们共同努力的作者和读者。携手,为了我们共同的遗产和未来!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001存旧续新:以创意助推历史环境复兴——海口南洋风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设计思考 常青
    X

    摘要:文章从历史变迁、遗产特征、现状问题、整饬修复、活化再生等五个层面,对海口骑楼老街区的前世今生、再生设计及实施过程作了反思性总结。文章从与国际前沿对话的视角,讨论了“修旧如旧”“补新以新”“整旧如故”和“与古为新”等概念范畴的意涵,及其在海口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工程中的运用。所有这些探索都蕴含了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为目标的创意设计理念 关键词:海口骑楼老街;整饬;修复;再生;历史环境;复兴

  • 013建成遗产与发展:应对亚洲变化的遗产影响评估 [巴基斯坦]艾莎·帕梅拉·罗杰斯 / 顾心怡 译 / 孙新飞 译校
    X

    编者按:本文为“建成遗产:一种城乡演进的文化驱动力”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4月7—9日,上海·同济大学)分会场研讨论文,英文首发于《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2017年第2期。 摘要: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使建成遗产面临日益增长的压力与威胁,这常常导致历史肌理及其相关价值的妥协或丢失。文章检视了遗产影响评估(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方法如何在一个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被确切地提出并缓解建成遗产所面临的威胁。文章对这一方法进行阐释,并给出在亚洲城乡建成环境中应用这一方法的案例,以描绘这一方法在实际中如何达成。这些案例反映了发展与遗产产生冲突的多种情况,并显示出遗产影响评估作为一种找寻平衡和解决方案的工具,具备多样化的功能和很强的适应性。作为一种方法,遗产影响评估植根于“当下和未来世代的需求与来自过去的遗产”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的关系(UNESCO 2011)。文章还阐明了使遗产影响评估得以成立的一些基本假设,以及其在实际问题应用中经常遇到的矛盾。 关键词:建成遗产;遗产影响评估;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遗产管理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022历史维度的乡土建成遗产之概念辨析与保护策略 谭刚毅 贾艳飞
    X
    摘要:民众对乡村和乡土遗产多存在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但在乡土文化保护和乡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历史遗产认识上的偏差和现实境遇的尴尬。乡土建成遗产是与时俱进的活态遗产,文章从历史的维度梳理对乡土遗产的认知、辨析其类型和内容要素,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作为指导实践的纲要。在对乡土建成遗产的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乡土建成遗产的类型和要素进行“查漏补缺”,从文化的维度论述乡土建成遗产的丰富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乡土遗产,如人民公社、乡村工业、构筑物等,丰富对其类型的分析,明晰其保护的主体性和可持续的保护策略。通过对乡土建成遗产价值的认知,揭示中国乡土建成遗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乡土建成遗产;乡土建筑;现代遗产;主体性;价值判断
  • 032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遗产保护教育 张鹏 吴霜
    X
    摘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成遗产保护专业创立于1980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以其实践导向和技术特色成为全美建筑保护教育的佼佼者。文章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成遗产保护专业的成立背景与发展历程入手,深入分析了其创始人与历任专业主任对专业主旨和课程体系的影响,并在对专业的历史与理论、技术、规划与管理、工作坊与论文四大课程体系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建成遗产保护专业的三大特色:与社会需求匹配的教学体系、实验室支撑的保护技术课程和实践取向的教学方法。文章还通过对中美遗产保护教育进行比较,探讨了其教学体系对中国遗产保护教育未来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宾夕法尼亚大学;遗产保护;教育
  • 039论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 王巍 吴葱
    X
    摘要:文章从文化遗产的历史与价值讨论开始,通过简述遗产保护领域遗产价值的演变脉络,梳理国际和国内与保护遗产相关的法律文件(包括一般国际文件、专门针对历史建筑的国际宪章,以及英法意等国家的法律文件),追溯遗产的科学价值产生的来龙去脉,探寻其如何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并列成为评判建筑遗产的基本价值种类。并通过国际和国内的比较,加深对西方和中国遗产话语的全面理解。最后得出结论,国际层面上科技主义的扩张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人们对遗产科学价值的认可;而国内层面除此之外,依靠科学救亡图存的期望也促成了国人添加科学价值作为评定遗产的价值标准。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对待西方遗产话语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文化遗产;科学价值;科学主义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060晋系窑房同构建筑的空间形制与布局 王金平 王占雍
    X
    摘要:“窑洞”和“木结构房屋”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二者混合建造的营造方式可称为“窑房同构”。调查发现,这种营造方式是形成山西风土建筑典型形态的技术手段。文章结合田野调查成果,发现了“窑房同构”类建筑在山西境内的分布规律,晋西、晋中应用最广,晋南、晋北次之,晋东南最少。继而从聚落、组群、院落三个层次,分析了这种技术形态的空间布局与形制,论证了一种技术方式的传播与分布,取决于当地的风土要素。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保护对象,充实了新的保护内容,也提供了新的保护视野,有利于转变过去只注重木结构建筑的惯性思维。 关键词:晋系;营造;窑房同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
  • 071帕德垒磨坊:一个关于诠释的论题 [英]彼得·布伦德尔·琼斯 / 任翔 译 / 温静 顾心怡 译校
    X
    摘要:位于英格兰北德比郡的帕德垒磨坊是已故英国建筑历史理论家彼得·布伦德尔·琼斯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计完成的一个遗产建筑改造再利用为自宅的项目。文章还原了一个较低规格的历史遗产建筑背后易被建筑师个人设计格调所忽略的原真历史印记,和零散琐碎却饱含意义的设计诠释与再生过程。其中所展现的对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思考和设计理念,对同类还在或还有潜力继续服务于日常生活的遗产更新与再生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帕德垒磨坊;遗产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诠释
  • 083新闻媒体对广州城市遗产保护制度建构的影响——以《新快报》为例 何姗
    X
    ​新闻媒体对广州城市遗产保护制度建构的影响——以《新快报》为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