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章原文发表于《建筑前沿研究》(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012年第1期,系作者根据几十年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的一系列文稿提炼汇总而成,先以意大利文写就,再由专家译为英文。本文系以英文稿为基础翻译而成。翻译过程中参考意大利原文,并结合校对人对作者本人的访谈,对英文稿某些不够确切之处做了调整。文后概要(synopsis)即原英文版摘要,文前摘要由编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缩写而成。原英译文中仅有参考文献,并无注释和插图,中译注释除特殊标明外,均为译者针对国人的需求添加。插图由译文校对者杨慧搜索并下载。译者朱光亚教授与校对者杨慧合作撰写了译后记,指出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语境下推介本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摘要:文章从6个方面提供了对意大利修缮工作的新一轮审视。由于修缮直接实施于本体,且伴随着引发错误与损伤的风险,因此也就伴随着一切必要的审慎。文章对修缮提出了新的定义,即:修缮意味着任何以保存和传承具有历史、艺术和环境意义之作品为目标而进行的操作,这些操作让作品易于解读,却不抹去时光留下的痕迹;修缮同时也是一种鉴别性的假设和不可调整的建议,使古迹原状免于被不可逆地改变。修缮的本质是历史和科技知识的完全融合。因此,将真正意义上的修缮项目与简单的加固项目作出区分并不自然。有鉴于此,文章强调研究方法论、研究项目和专业技能。作为修缮中方法整合原则的一部分,文章认为学科交叉是将古迹研究和保护必须的各种技能相互协调并充分结合的主要途径。总体上,修缮由三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建筑历史和修缮理论部分,勘察、分析、诊断和对材料与结构实施干预的技术部分,以及立法和监管部分。文章强调在修缮和古迹遗产的(公众)可及性之间的联系,并将修缮定义为一种具有历史评鉴性和技术科学性的文化行为。这一定义认为文化需要交流,且应向所有人无区别地开放。 关键词:修缮;跨学科性;古迹遗产;意大利
摘要:建筑修复与建筑设计并没有本质区别,是不同情况下使建筑“完形化”的不同形式。因此建筑修复并非一门不需要理论批判的纯技术学科。本文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相关院校建筑修复课程中研究与设计的具体步骤,阐明了建筑修复课程如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扎实的历史研究、建造技术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到最终向建筑设计转化的完整过程,使得该课程成为培养年轻建筑师的关键性综合环节。而在真实案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研究能力与设计能力,就是在建筑学专业中开展修复课程的本质。 关键词:修复;培养建筑师;历史批判性;传统建造技术;空缺;填补整合;文本
摘要:截止至2017年7月31日,意大利与中国各自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分别为53项与52项,分别位居第一、第二位。历史上,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意大利分别为“丝绸之路”两端古老而伟大的文化中心,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举世公认,其丰厚的世界遗产是历史给予全人类的慷慨馈赠。虽然两国世界遗产的拥有数量不相上下,但是在世界遗产之路上的历程不尽相同。文章试图通过对中意两国世界遗产历程的纵向比较,分析两国世界遗产历程中的时段特征、构成类型、地理分布以及文化关联性,说明两国世界遗产历程的异同,以期加强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理解,加大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力度,促进中国在世界遗产大家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意大利;世界遗产;类型;分布;关联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