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17 > 正文

2017年第2期(总第6期)

在本刊第三期“风土建筑专题”的基础上,本期继续对之进行拓展,密切关注近邻日本在乡村建设中风土建筑保存与再生的案例及经验,在《研究聚焦》栏目中推出了以下三篇该专题论文:
益田兼房和亚历杭德罗·马丁内斯合撰的《从国际观点看日本木结构建成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讨论了木结构历史建筑修复工程中,现代与传统两种方式的博弈和互补,提出了保护修缮传统和复活失传技术的必要性。潘玥的《对日本妻笼宿保存与再生计划的思考》一文,近距离考察了日本著名的乡村遗产整体保存案例——妻笼宿,针对其从20世纪60年代起的三阶段境遇,梳理了包括“宿场”历史、保护理念、政策制定、公众参与,以及复原技术等事件及其关联域的变化过程,特别适合为我国乡村风土建筑保护和再生实践所学习和借鉴。任丛丛的《日本锦带桥架替历史之研究》,对日本三大名桥之一的锦带桥自1673年以来历经42次“架替”(重建)的演变过程,特别是20世纪中期发生结构性质变以来的状况,以文献记载和12幅传世古图为主要依据,作了比较翔实的分析,文章的重要聚焦点在于,因现代不当修复造成建成遗产在材料、工艺的“真实性”(authenticity)丧失后,以复原式的“架替”,重新恢复历史遗产“真实性”的可能。
在《理论与历史》栏目,本期推出了中国园林史研究领域学有专攻的学者冯仕达在20年前出道时所撰写的《中国园林史的期盼与指归》一文。这篇文章从西方学术界注重理论范式的学理路数出发,将国内学者所关注的研究议题,与国际跨文化的理论框架联系起来,这成为作者在其学术生涯中始终倾力探究的方向,文中还特别述及了中国古典园林视觉分析技术中所隐藏着的潜在价值。沈旸、申童和周小棣共撰的《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晋祠及其保护》一文,叙述了百年来社会变迁对遗产认知的影响作用,着重关注了祭祀性建筑在发生文化功能改换时,所引发的建筑本体及其场景与仪式的变化。吴洪德所撰《名胜古迹的再现与其变形——14至18世纪传统绘画中虎丘的视觉形象建构》,以明代吴门画派的地方意识逐渐转化为清代宫廷画系所传达的国家意识为大背景,剖析了几代虎丘图像的变迁和演化过程。
本期《案例解析》栏目精选了两篇遗产保护与再生的实践及研究篇章。王铠、周德章和张雷合著的《时间/空间——乡土聚落渐进复兴的莪山实践案例研究》,是一篇通过对乡村建成遗产的整饬设计,营造出保持村落温实文脉的实践记述文。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放弃个人趣味引导下的空间性变化思路,转而探求乡土记忆的时间性延续途径,也即以新寓旧,与古为新的乡土聚落渐进复兴之道。张维的《小改动中的格局变迁——传统江南民居空间演变中的适应策略研究》一文切片式地回溯和观察了苏州甪直一户宣姓民居在不同时期、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动态演变,分析了其中各种变化要素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后概括出使用单元细微化的“空间加密”营造策略,不失为对乡土聚落的一种具有微观研究和实践应用价值的探索。
本期的《沃菲尔德风土图记》以“梦的语言”为主题,刊载了作者关于风土建筑色彩的精美纪实图片,文字部分引述了高更的名言称色彩是“深奥而神秘的语言”,是“梦的语言”,意在说明风土建筑使用鲜明色彩的罕见表象之下,若不是人的本能流露,就是其文化寓意及象征的表达。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历史学家彼得·布伦德尔·琼斯(Peter Blundell Jones,1949-2016),在其封笔之作《建筑与仪式——建筑如何塑造社会》出版之际不幸谢世。为了纪念这位著名学者,本期特别刊出了其高足任翔对该书所作的书评。在这部富于建筑人类学意味的著作中,作者讲述了仪式在与建筑的互动中影响社会构成特质的道理。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001从国际观点看日本木结构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日] 益田兼房 [ 西班牙] 亚历杭德罗·马丁内斯 / 温静 译
    X

    摘要:木结构建筑遗产具有文化价值的多样性和材料的特殊性,因此其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均面临诸多挑战。文章首先回顾了世界范围内木结构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过程,继而特别关注了在木结构建筑保护领域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日本,介绍了其总体的文化背景,和迄今为止进行的理论探索与技术实践。 关键词:木结构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保护技术

  • 008对日本妻笼宿保存与再生计划的思考 潘玥
    X

    摘要:在建筑遗产的保护语境中,除却已被登录保护的对象,大量处于保护清单之外的城乡风土建筑遗产该如何恰当处置,在“存”与“废”之间又该如何作利弊权衡,这已成为我国城市更新及乡村复兴中的一大难点。本文作者近距离考察了日本著名乡村遗产整体保存的著名案例——“妻笼宿”,将研究聚焦于其从20世纪60年代起所经历的三个演进阶段,对“宿场”历史、保护理念、政策制定、公众参与,以及复原技术等重点内容作了扼要回顾与梳理。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妻笼宿保护在原始文档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幕府末年留下的《宿绘图》,释读“宿场”建筑的传承谱系,并将之用于复原工作,从而稳步推进保存与再生计划的全过程。在文末,作者并对如何汲取妻笼宿的保护经验提出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妻笼宿;保存;再生;幕末;《宿绘图》;土间; 谱系

  • 024日本锦带桥架替历史之研究 任丛丛
    X

    摘要:日本锦带桥从初创至今历经300余年,通过反复维修与架替(重建)延续其物质形态。文章通过对其架替历史及技术传承的深入研究,展现不同历史阶段锦带桥架替工程中技术手段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锦带桥经历了现代化与遗产化的过程,在满足现代化交通需求和重塑锦带桥历史价值这两种诉求的博弈下,文章重点关注技术选择与继承背后的价值判断。 关键词:锦带桥;木桥;架替;历史价值;技术传承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039中国园林史的期待与指归 冯仕达 / 慕晓东 译 / 张思锐 刘涤宇 校
    X
    摘要:文章关注了中国园林史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并以现代学术文献和传统文献的范例为焦点。作者要旨有二:首先,利用比较哲学与东亚思想史的词汇,阐明西方图像技术的引进及文献精读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意义;其二,阐明中国园林史学史中跨文化比较的重要性。在这其中包含两个问题:一种“西化的”中国史学史面对国际园林史学科的新动向如何能做出新的贡献?在中国园林史学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有哪些资源可以用来挑战国际学界的欧洲中心论? 关键词:中国园林史学史;视觉分析;文本分析;历史观;跨文化研究
  • 048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晋祠及其保护 沈旸 申童 周小棣
    X
    摘要: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和中国各种力量对这种冲击的回应,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历时百余年的大规模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建筑的身份逐渐发生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开始出现。本文以近现代背景下的晋祠为研究对象,结合人文历史背景,分析在这百余年之中,随着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意识、态度的改变而引起的建筑的变化,并希望以此为现代文物保护提供不同的思路。 关键词:晋祠;近现代文物保护;社会转型
  • 056名胜古迹的再现与其变形—— 14 至18 世纪传统绘画中虎丘的视觉形象建构 吴洪德
    X
    摘要:本文通过一系列14—18世纪明清绘画的个案分析来考察该时期虎丘的文化形象、视觉形象建构及演变的过程,试图回应其名胜古迹身份如何建立起来的问题。绘画和建筑遗产学科间的联系可借助三组对应的概念比较来实现:主题为文化形象提供了资源;构图中的地志因素构建了视觉形象;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可被认为是对场所精神的再现。明代虎丘图像主要来自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家山图”作品,体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人—地—景”的三元关系。明代虎丘绘画整体呈现出文本性想象和图像性再现结合的“情境交融”的特点,晚期代表性画家表现出对纯粹的视觉真实性的兴趣。清代南巡主题的宫廷绘画是最为重要的主题,通过引入线性透视确立了视觉的独立性,“南巡图系列”中的虎丘以纪念性的宏大叙事为帝国一统的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图景,走向了一种 “人—国家—景”的新三元关系。 关键词:明清虎丘绘画;名胜古迹;文化与视觉形象;再现与变形;吴门画派;康乾南巡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086时间/ 空间—— 乡土聚落渐进复兴中的莪山实践案例研究 王铠 周德章 张雷
    X
    摘要:随着莪山实践中一系列乡村复兴项目的逐步展开,建筑师愈发领悟到乡土聚落的物质环境及其承载的历史文脉“原生秩序”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本文的视角不同于西方建筑界面向“城市历史街区”的历史场所概念或以生态技术将乡村视为自然保育区的角度,而是根植于中国地域乡土现实,根植于生活方式和文脉环境延续性的时间轴进行乡土聚落渐进复兴的探讨。 关键词:莪山实践;原生秩序;时间与空间;适度技术;公共性;渐进复兴
  • 100小改动中的格局变迁—— 传统江南民居空间演变中的适应策略研究 张维
    X
    摘要:文章围绕江苏省苏州市甪直古镇宣家这一江南民居的基本空间单元展开案例研究,分析该民居空间演变中自主适应策略的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小改动影响大格局,其次是“空间加密”的空间生长模式。最后,在此基础上,文章简要总结了适应策略对于民居遗产保护与更新设计的意义。 关键词:江南地区;民居;演变;适应策略
  • 112书评 《建筑与仪式》书评 任翔
    X
    ​书评 《建筑与仪式》书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