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16 > 正文

2016年第4期(总第4期)

《建筑遗产》第四期的《研究聚焦》栏目锁定了石库门里弄遗产议题。这是因为不久前这个议题所涉及的某个风貌区边缘石库门里弄,由于被不当拆除,遭到中央电视台曝光,从而引起学界、业界乃至社会上的高度关注。目前这一议题仍在持续发酵,比如与之密切相关的上海最大的石库门里弄“建业里”翻建风波,仍是网上的热议话题。为此,本刊特约同济大学副教授刘刚和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高级工程师林沄撰稿,立足于他们长期对上海石库门里弄变迁的跟踪研究和实践参与,对这一城市遗产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刘刚以《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存废》为题,讨论与石库门里弄的历史和现实有关的六个方面问题及其症结所在;林沄以《上海里弄保护与改造实践述评》为题,对改革开放以来相关里弄保护与改造案例进行分析。
在《历史与理论》栏目,本期刊出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研究部副主任安德烈亚 · 纳内蒂与该校教授张寿安,以及同济大学教授梅青三人合著的题为《可持续遗产影响因素理论——遗产评估和规划的复杂性框架研究》的文章。该文提出,应以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建构和以多种数据支撑的科学方法,使遗产成为影响社会运作中政治决策和价值凝聚的知识体系。美国海军学院助理教授左拉拉的专题文章《中国历史古迹保护的战时合作——罗伯茨委员会在华活动考(1944—1945)》,评介了“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机构罗伯茨委员会,组织中美两国学者协力保存中国文化遗产,使其免遭空袭破坏的这段尘封的历史,资料多采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清华大学建筑史博士后张力智对乡土建筑遗产有独到的观察和探究,他的《正房中的黑暗巷道——管窥闽南大厝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内涵》一文,对近代南洋建筑中的欧洲元素对闽南沿海地区民居产生的间接影响,作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微观遗产分析。
本期《沃菲尔德风土图记》的主题是“建筑打开文化之门”,作者继续以简素的行文和清新的图像,讲述风土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生命故事——通过物质形式反映一个社会的特质。
在《案例解析》栏目,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教授马克 · 威尔肯斯的《萨加拉苏斯案例研究——勘查与展现一座保存良好之古城的准则》一文,通过对土耳其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古罗马和拜占庭时期古城萨加拉苏斯遗址的调研勘查,为促进古城遗址的勘查、整理、实录和复位等保存和展现工作更加科学化和精密化,提出了指导准则。特别是作者提出的当单体构件超过85%时便可将之复位或复原再现的主张。维也纳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董书音的论文《维也纳霍夫堡皇宫“旧儿童翼”区域木屋架结构历史变迁研究》,对这个始建于13世纪,并在文艺复兴后期和巴洛克时代经多次改造,于18世纪形成罕见的三折屋架,最终在19世纪被改建为孟莎式屋顶的木构建筑演变轨迹,作了比较明晰的实证研究。本栏目的压轴之作是天津大学两位副教授何捷和丁垚的论文《纸牌游戏中的遗产教育》。不无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不幸导致了该国境内人类文化遗产惨遭毁坏的可悲后果。但与此同时,美军又在兵营娱乐活动中以扑克牌上套印遗产图像的形式,进行了战时遗产保护的普及教育。作者对这种寓教于乐的遗产教育方式所具有的普遍借鉴意义作了引申性探讨。
本期《书评》栏目刊出了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项目部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李光涵对法国人文学科领域经典学者弗朗索瓦斯 · 萧依的名著《建筑遗产的寓意》一书的述评。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001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存废 刘刚
    X

    【摘要】在讨论上海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和城市再发展时,“石库门里弄的存废”已成为必须要回应的重要议题。文章旨在廓清历史与现实中与此关联的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从历史出发,从三个方面深入解析其面临拆除威胁的内外原因,即石库门里弄的近代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住房类型与开发建造终止、社会空间流变过程。进而从现实出发,以对石库门里弄与上海城市风貌特色、适应性的再生发展与城市再开发模式转型三个方面,解析保护再生的路径和条件。并从遗产价值、功能需求和制度分析角度对其关联进行探讨。文章最后提出,作为文化遗产和大众化生活空间的石库门里弄,其“存”与“废”取决于历史保护和其它城市事务在“促进社区发展”上的共识与协作。 【关键词】石库门里弄;城市再生;历史保护;社区发展

  • 012上海里弄保护与改造实践述评 林沄
    X

    摘要: 文章从历史建筑保护、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实践的角度,述评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里弄保护与改造的若干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里弄保护与改造实践在政策法规、消防、节能等各方面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参考性的思考。 关键词:上海里弄;保护;改造;实践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021可持续遗产影响因素理论——遗产评估和规划的复杂性框架研究 [意大利] 安德烈亚 · 纳内蒂 [新加坡] 张寿安 梅青 / 刘寄珂 王元 罗曼 祝东海 译
    X
    摘要:这篇意见论文倡导一项以复杂性理论为基础的新遗产科学研究。其出发点是本文两位在新加坡任教的作者组织并主持的会议“遗产科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4年1月6—7日)。在这次会议上,我们为直接参与遗产相关问题研究的工作者和复杂性理论研究工作者建立了共同的平台。作为一个工作定义,我们认为遗产是人类经验的宝藏(即人类知识和价值观的综合存储系统)。为了使遗产很好地被组织,被理解,从而能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发挥作用,我们将遗产设想为一门综合了多学科领域的先进科学,这门科学研究并引领整体的行动计划和解决方案,应对和预测社会上遗产问题带来的种种挑战:保护、获取、使用、阐释和管理。为了战胜这些实际的挑战,我们急需各相关学科全面合作,但截至目前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工作仍局限在自身学科内,部分原因是学者的职业发展取决于单一学科阶段性成果之学术传统,而另一部分原因是学者们缺乏一种共同语言。文章建议以复杂性理论作为通用语,并从复杂性的视角对遗产进行观察,研究人-遗产-景观系统中的涌现性(emergent property),其通常包含很多强有力的相互作用的因素。在题为SHIFT(Sustainable Heritage Impact Factor Theory,可持续遗产影响因素理论)的纲领中,我们的目标是调查并确定如何将遗产数据提炼成知识,从而以科学的方法和证据支持政治决策,并加强所有遗产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和价值观的认同。 关键词:复杂性遗产;政策制定;当地社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
  • 038中国历史古迹保护的战时合作——罗伯茨委员会在华活动考(1944 - 1945) 左拉拉
    X
    摘要:罗伯茨委员会是二战期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设立的政府机构,旨在协调并促进盟军在战时及战后对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抢救与清理。自1944年4月始,随着美军对日本本土及日占区全面空袭的展开,罗伯茨委员会开始着力于远东地区文物与古迹的保护工作。通过与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的合作,罗伯茨委员会为中国战区的文物与古迹免遭空袭破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利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相关原始资料来梳理这段重要却鲜为人知的历史,并进一步指出,这段战时学者的跨国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战后美国对中国考古、中国艺术史乃至中国建筑史等学科研究的发展轨迹,并为战后中国文物与古迹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罗伯茨委员会;文物与古迹保护;梁思成;《中国古迹地图与清单》
  • 052正房里的黑暗巷道——初探闽南大厝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内涵 张力智
    X
    摘要:文章以闽南沿海地区晚清至民国年间大厝正房太师壁后面一条称为“神后巷”的内部巷道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再现这一内部巷道的演变过程,指出其源自东南亚殖民建筑,并因此而间接受到欧洲的影响,随后进一步分析了此现象背后诸如传统礼制的衰微、商人阶层的兴起,以及现代早期工具理性的萌芽等原因。文章同时指出,相似的变化也出现在现代早期的欧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 关键词:闽南大厝;传统村落;巷道;工具理性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074萨加拉苏斯案例研究—— 勘查与展现一座保存良好之古城的准则 [比利时] 马克 · 威尔肯斯 / 黄斐然 刘涤宇 译
    X
    摘要:土耳其西南部的萨加拉苏斯是地中海区域内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处古典时代遗址。对这处遗址的考古调查始于1985年,综合利用了地形测绘、“密集型”考古、地貌与地球物理的勘探调查。遗址发掘运用了环境、气候、生计方式研究、手工业等多学科的方法,为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了解遗址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此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所有在古城遗址发现的物件、人工制品及建筑物。对较大的结构物,先在图纸上进行复原,当超过85%的建筑构件可被重新使用时,工作团队便会将其原物重构,这样的操作过程通过经年累月的实践发展为更加精密的方法。可以认为对遗址的保护和展现是更大范围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保护工作的组成部分。让当地人参与到项目中,同时将遗址和整个区域展现给游人,被视为对其最好的保护方式。 关键词: 萨加拉苏斯;考古学;遗址保护;原物归位;遗址展现
  • 098维也纳霍夫堡皇宫“旧儿童翼”区域木屋架结构历史变迁研究 董书音
    X
    摘要:霍夫堡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室宫殿群,位于奥地利维也纳城市中心,始建于13世纪。霍夫堡的扩建与改造工程伴随着战争及帝国的扩张进程,持续了数个世纪,而其主体建筑之上的木构屋架群也随之经历多次变更和改建。本文的研究对象“旧儿童翼”区域位于瑞士廷、利奥波德翼与仪典殿三个不同时期建筑的交界地带,在历经多次变更后,其屋架木结构的现状复杂混乱,难以分辨其建造时期与结构类型。在缺乏相关文献资料的不利条件下,研究聚焦于采用多种方式综合分析遗存木构件,以还原其原始结构及之后的历史变迁历程。对“旧儿童翼”木屋架结构历史变迁的研究,涵盖了现状测绘、历史图像研究及节点构造研究等不同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屋架的原始结构始建于18世纪中叶,为罕见的三折屋架。同时,研究也揭示了其多次改建的过程与改造方法,为进一步了解巴洛克时期德语区木构技术的发展与当时工匠的建造思维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关键词: 巴洛克时期木构;“旧儿童翼”;德语区屋架结构;建造研究;建筑考古学
  • 108纸牌游戏中的遗产教育—— 美国“遗产资源保护扑克”案例研究 何捷 丁垚
    X
    编者按:本文介绍的“遗产资源保护扑克”属于文化遗产教育的范畴。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以来,由于战时乱局导致的无政府状态和军队保护意识的缺失,曾使当地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作为一种亡羊补牢之举,美国推出了针对作战人员的文化遗产教育行动,其中“遗产资源保护扑克”因其寓教于乐的形式而引人注目,并在军队中被进一步推广。作者对这一遗产教育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其应用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公众教育的可能。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美国海外军事行动中用于士兵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遗产资源保护扑克”及其三种版本,在战争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背景下,分析与总结其整体设计、文保信息传达及针对公众的文化遗产教育特点,并探讨此范例对中国文化遗产公众教育的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扑克牌;公众教育;美国
  • 116书评 对遗产保护的一种思考——《建筑遗产的寓意》述评 李光涵
    X
    ​书评 对遗产保护的一种思考——《建筑遗产的寓意》述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