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发表于《遗产管理学刊》(CRM: the Journal of Heritage Stewardship)2006年夏季刊第3卷第2期。据作者开篇自注,该文是应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奥贝兰德(Judy Oberlander)与英属哥伦比亚土著和妇女服务社区部门遗产分支机构的凯尔(Alastair Kerr)女士邀请而做的一篇主题演讲。文章关于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保护理论与实践的论述,将遗产保护置于最广泛的社会关联域之中,审视当代记忆文化形式的显著变化,以及文化自身的动态特征,挑战并超越保护专业者的认知与实践,提出了内涵更加丰富的遗产价值概念与方法,开启了自李格尔以来一个多世纪里西方遗产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新里程。“我对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的理解,深受我在盖蒂保护研究中心(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曾经的同事德拉托伦(Marta de la Torre)和阿夫拉米(Erica Avrami)的影响,并在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以及同事维纳(Vicki Wiener)、劳(Swtha Low)和麦特罗(Frank Matero)共事中获得发展。”这段自注是了解作者对这一问题思考并形成文章的背景。本刊经作者同意将该文首次全文中译(以上自注,译文不再注出)。 摘要:在遗产保护的历史中追溯保护思想中价值理论的变化可以发现,以价值为中心的规划和管理,是在建立应对历史保护新挑战的多种策略的过程中产生的。面对更多类型的遗产及其所呈现的复杂多样的价值体系,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提供了一套工作框架,用于完整地处理特定场所的问题。其进步性在于它给予场所的文化意义及其变化以极大的优先考虑,将技术上的措施作为将一个场所的文化意义保护到底的途径而不是保护的终点。它构成的重要转变,使历史保护转向了一种城市领域的实践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使保护目标与社会最广泛的愿望与需要之间建立起联系,为在社会与文化进程中复杂的遗产保护提供了组织一种新范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以价值为中心的遗产保护;遗产地;价值;场所;文化意义;利益相关者;馆藏式的推动力;城市进程的推动力
编者按: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吴越文化的代表地区,中国南宋都城临安所在地,同时拥有西湖和大运河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和世界遗产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其南宋御街为核心的“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正式启动于2008年年初,历时2年基本完成。这篇文字修订于2011年4月(2010年3月王澍口述,中国美术学院内刊《美美与共》编辑整理),是作者对自身亲历项目完整过程的回顾与思考。文章谈到项目规划和实施的具体方案,但作者显然更关注保护理念与改造精神的提出与确定,关注对项目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城市精神、城市美学营造的思考和理解。在城市更新不断提速的当下,如何保持历史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这个项目和这篇文章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考。项目完成2年后的2012年2月27日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摘要: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城市综合保护工程。文章通过对该项目从调研到最终完成过程的回顾,展示了该工程设计的指导理念、完整思路和具体实施手段。即变单纯的历史街区改造为城市文化复兴,在对建筑的处理上,以新旧夹杂、和而不同为基本改造精神,对既有建筑按当时所见不同年代的真实状态和生活对它的真实影响进行保护,以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梳理后的纵深改造代替简单的立面装饰,如重建坊墙,营造坊巷制的气质和氛围,设计高台植树的茶室、重建城市水系,恢复水乡城市的文化与灵性,以及在旧建筑中夹杂本土文化意识与地方乡土材料相结合的新建筑等代表性做法。同时,文章还总结了大型城市更新工程策划在先和以设计导则,尤其是纵深改造设计导则进行总体设计控制的成功经验,以及由于工程推进速度过快与审美意识差距而造成败笔的教训。 关键词: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改造;城市更新;城市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