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16 > 正文

2016年第3期(总第3期)

在中国的建筑遗产领域,主旋律始终关乎保护对象身份的认定、存真方法的尝试,或实用开发的谋划。无论如何,这些关注点均聚焦于保护本体,使这个领域成为一种代表着价值理性和文化操守,与现代性诱导下的社会激进发展相制衡的力量。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也在悄然兴起,即批判性的历史保护观及其实践。这种声音认为,遗产保护不应是一个孤立的领域,一种独立的事体,不宜与所在城市、区域的生活演进相脱节;遗产的价值也不仅仅内在于其本体,而是多样性的存在,并为感知主体所反映和反馈。本期在《研究聚焦》和《理论与历史》栏目刊出了几篇重头文章,对之展开了专门讨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兰德尔·梅森对“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保护”作了精辟论述,他援引18世纪哲学家大卫·休谟的观点,认为价值的多样性植根于感知主体思想的多样性,而非被感知对象自身的特质。接着,他又借用大卫·洛温塔尔的话说,有关遗产的今昔关联属于人为的建构,而非二者间自然的延续,所以历史保护不应与社会整体演进相脱离,而是要成为影响社会进程的一种推力(urbanistic impulse)。随后,他进一步指出,历史保护既要借助内在的技术手段解决实用性问题,又要通过外在的“记忆文化”对社会进程施加策略性影响,因此“历史保护是当代社会极其审慎地进行文化塑形的方式之一”。这篇论文无疑为我们打开了透视历史保护未来方向的另一扇窗口。
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在《用中国本土的原创建筑来保护城市》一文中,谈了对其参与设计的杭州中山路保护与更新工程的思考,认为次等的旧建筑不要因为其“破烂”便予以拆除,因为活的历史城市形态应是包含着这些“破烂”的多样性拼贴,属于存真的范畴。他藐视假古董的“风格粉饰”,坚决反对一切仿古,主张“新旧夹杂、和而不同”,这也为其“本土原创”博得了道义和专业上的正当性,争取到了创意发挥的空间。
在本期的《理论与历史》栏目中,首推了清华大学教授吕舟题为《文化多样性语境下的亚太地区活态遗产保护》的文章。该文从审视《世界遗产名录》的角度,通过对从《威尼斯宪章》《巴拉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到《会安草案》的回顾,阐释了文化多样性和活态遗产概念在当代的演绎过程,并论及文化景观遗产作为新的遗产类型的影响,强调未来保护的趋势是活态遗产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结合。由于文化多样性在各国的风土建筑中呈现得尤其显著,本栏目还刊出了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史硕士学位主任亚当·梅纽吉的《英格兰风土建筑研究的历程》及其皇后学院建筑与艺术史教学主任詹姆斯·W·P·坎贝尔的《英国的风土建筑》两篇论文。前文提醒我们,“要在风土建筑和那些‘上流建筑’之间划一道清晰的边界是不现实的”,因为传统建筑的层级体系“连通了风土建筑与上流建筑的分界”,尽管二者间狭义的分界事实上当然存在。同时反思了20世纪50年代城市更新对英国城镇风土建筑遗产损毁的教训。后文对英国以住宅为代表的风土建筑之千载变迁作了扼要回顾,作者强调,英国多数百姓的住宅并非建筑师设计的公寓楼,而是以民间传统方式建造的风土建筑这样一个事实,并指出其传统的生命力即在于对生活变化的适应性。
本期的《沃菲尔德风土图记》,主题为“天然材料与地方身份”,对风土建筑的在地感做了直白的表述。在《案例解析》栏目中,本期重点刊载了风土建筑遗产的经典保存标本,日本的世界文化遗产——“白川村合掌造民居”研究案例。作者为白川村办事处的公务员松本继太和长冈造形大学名誉教授宫泽智士,他们以一座合掌造民居两度拆移的历程,及其对文献和实物资料的缜密搜证,揭示了这种古老的民居形制在近世的时空变化轨迹,再次展现了日本遗产研究精细深入的学风。此外,本期还刊出了上海大学副教授宾慧中博士《滇西北剑川匠系世传营造口诀》和同济大学讲师邵陆博士《从祭天敬祖仪式看白族民居的空间观念》两篇论文。事实上,风土建筑除了极少量的遗产标本,或被商业所包装的“观光产品”,大多数已经或正在被现代建筑所取代。然而,现代建筑又是如何表达风土建筑所拥有的地域特征和在地身份的呢?本刊兼职编辑潘玥通过评介《现代建筑与地中海地区:风土对话与身份之争》一书,尝试对此命题做了初步的解析。
本期最后,刊载了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主任戴仕炳等,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圣母雪地殿壁画保护的专项研究论文。该文通过对壁画所在不同室内界面物理环境的监测和分析,讨论了其绘制方法与材料病理,提出了对症下药的抢救性修复措施。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001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保护:理论与实践的论述 [美]兰德尔•梅森 / 卢永毅 潘玥 陈旋 译
    X

    编者按:本文发表于《遗产管理学刊》(CRM: the Journal of Heritage Stewardship)2006年夏季刊第3卷第2期。据作者开篇自注,该文是应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奥贝兰德(Judy Oberlander)与英属哥伦比亚土著和妇女服务社区部门遗产分支机构的凯尔(Alastair Kerr)女士邀请而做的一篇主题演讲。文章关于以价值为中心的历史保护理论与实践的论述,将遗产保护置于最广泛的社会关联域之中,审视当代记忆文化形式的显著变化,以及文化自身的动态特征,挑战并超越保护专业者的认知与实践,提出了内涵更加丰富的遗产价值概念与方法,开启了自李格尔以来一个多世纪里西方遗产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新里程。“我对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的理解,深受我在盖蒂保护研究中心(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曾经的同事德拉托伦(Marta de la Torre)和阿夫拉米(Erica Avrami)的影响,并在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以及同事维纳(Vicki Wiener)、劳(Swtha Low)和麦特罗(Frank Matero)共事中获得发展。”这段自注是了解作者对这一问题思考并形成文章的背景。本刊经作者同意将该文首次全文中译(以上自注,译文不再注出)。 摘要:在遗产保护的历史中追溯保护思想中价值理论的变化可以发现,以价值为中心的规划和管理,是在建立应对历史保护新挑战的多种策略的过程中产生的。面对更多类型的遗产及其所呈现的复杂多样的价值体系,以价值为中心的保护提供了一套工作框架,用于完整地处理特定场所的问题。其进步性在于它给予场所的文化意义及其变化以极大的优先考虑,将技术上的措施作为将一个场所的文化意义保护到底的途径而不是保护的终点。它构成的重要转变,使历史保护转向了一种城市领域的实践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使保护目标与社会最广泛的愿望与需要之间建立起联系,为在社会与文化进程中复杂的遗产保护提供了组织一种新范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以价值为中心的遗产保护;遗产地;价值;场所;文化意义;利益相关者;馆藏式的推动力;城市进程的推动力

  • 019用中国本土的原创建筑来保护城市——杭州中山路存遗与城市复兴 王澍
    X

    编者按: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吴越文化的代表地区,中国南宋都城临安所在地,同时拥有西湖和大运河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和世界遗产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其南宋御街为核心的“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正式启动于2008年年初,历时2年基本完成。这篇文字修订于2011年4月(2010年3月王澍口述,中国美术学院内刊《美美与共》编辑整理),是作者对自身亲历项目完整过程的回顾与思考。文章谈到项目规划和实施的具体方案,但作者显然更关注保护理念与改造精神的提出与确定,关注对项目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城市精神、城市美学营造的思考和理解。在城市更新不断提速的当下,如何保持历史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这个项目和这篇文章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考。项目完成2年后的2012年2月27日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摘要: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城市综合保护工程。文章通过对该项目从调研到最终完成过程的回顾,展示了该工程设计的指导理念、完整思路和具体实施手段。即变单纯的历史街区改造为城市文化复兴,在对建筑的处理上,以新旧夹杂、和而不同为基本改造精神,对既有建筑按当时所见不同年代的真实状态和生活对它的真实影响进行保护,以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梳理后的纵深改造代替简单的立面装饰,如重建坊墙,营造坊巷制的气质和氛围,设计高台植树的茶室、重建城市水系,恢复水乡城市的文化与灵性,以及在旧建筑中夹杂本土文化意识与地方乡土材料相结合的新建筑等代表性做法。同时,文章还总结了大型城市更新工程策划在先和以设计导则,尤其是纵深改造设计导则进行总体设计控制的成功经验,以及由于工程推进速度过快与审美意识差距而造成败笔的教训。 关键词: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历史街区改造;城市更新;城市文化复兴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028文化多样性语境下的亚太地区活态遗产保护 吕舟
    X
    摘要:亚太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延续性决定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影响了一些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如文化景观等的出现。在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的各种特征中,遗产与现实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其最为核心的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遗产被称为活态遗产。对活态遗产的认知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重要成就,而对活态遗产的保护,使遗产的所有者、传承者和社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核心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亚太地区;活态遗产;社区
  • 040英格兰风土建筑研究的历程 [英]亚当·梅纽吉 / 陈曦 译
    X
    摘要:英格兰风土建筑的研究成型于20世纪中叶,此前很少有人将其视为值得研究的历史对象。文章回溯了该领域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脉络,强调了研究进程中体制和立法的作用,同时考虑了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譬如流传甚久的英国人与乡村遗产的深情款款。自中世纪以降,社会和经济流动性日益增高,故在这部分将风土地位问题置于社会的影响中考量。文章试图解析风土“合法化”的一系列阶段,亦即其如何自默默无闻、被轻视的过去被提升为公认体现珍贵传统价值、稳定性,以及地区或国家身份的载体。继而讨论了风土研究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特别关注了其方法论的发展,尤在于风土建筑材料和社会实体方面的辨别、断代、分析和诠释等日益复杂精密的程序中涉及到的田野实录、档案调查与科学研究。英国的情况从历史性或史学性的角度来看,并不能代表世界各地风土传统的情况;研究人员大多从历史角度而非人类学角度进行研究;但是英国业已形成的方法论,为不同环境下的风土建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指导。 关键词:风土建筑;建造材料;营造风习;记录方法;史学研究;立法与体制
  • 054英国的风土建筑 [英]詹姆斯·W·P·坎贝尔 / 潘一婷 译
    X
    摘要:文章从风土建筑的含义入手,以住宅为侧重点,简要回顾了英国风土建筑的发展历程。文章不仅简略追溯了从公元1000年左右的中世纪到1945年间英国住宅的物质形态变迁,还对当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风土建筑研究的发展方向,探讨了该课题在21世纪的研究意义。文章旨在对过去1 000年来英国住宅的形式与发展做一个综合性的介绍。 关键词:住宅;风土建筑;木构架;砖;石;暖通;参考书目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080日本合掌造民居复原研究案例——白川村加须良地区旧山本家住宅 [日]松本继太 [日]宫泽智士 / 胡佳林 唐聪 译
    X
    译者按:本文原载《长冈造形大学研究纪要5》(2008年3月14日)第26—40页。合掌造(gasshoudukuri)是日本民居样式的一种,因采用联排的成对大叉手作为屋顶结构构架而得名。其陡峻的大屋顶通常在外观上作悬山式或歇山式,铺设茅草,极具特色。合掌造民居在日本各地都有分布,其中岐阜县白川乡(泛指岐阜县境内庄河流域的上游地区,包括大野郡白川村、高山市旧庄见村、高山市旧清见村)自昭和四十六年(1971)开始,对域内原址保护困难的合掌造民居进行保护性移建,开辟了“白川乡合掌村”,这处位于白川村荻町地区的合掌造民居建筑群今天以“白川乡合掌造民家园”的身份在世界范围内独负盛名。1995年12月9日,白川村荻町地区的合掌造民居作为白川乡合掌造民居建筑的代表,和日本富山县五箇山相仓地区、菅沼地区的合掌造民居一起通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认证,以“白川乡·五箇山合掌造村落群”(Historic Villages of Shirakawa-go and Gokayama)的身份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作为乡村“世遗”研究的典范,为同类型的乡村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本文插图除注明出处者外,均由作者提供。 摘要:19世纪80年代,旧山本家住宅建造于日本岐阜县白川村的加须良地区。作为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合掌造民居实例,虽然前后经过几次拆解复建、变化较大,但是每次改造的痕迹都被清晰地保留下来,十分珍贵。对山本家住宅建筑拆解构件的调查研究,可以探明其初始建筑结构与历次改造重塑的经过。通过分析构件本体的风化情况、叠压关系等证据,得出若干结论,如:在建筑始建期未安置佛堂的构架部分,而是将里居室作为佛龛客间使用;作为僧侣接待室的书院造风格的侧居室是在建筑完成后另行增设;等等。这些结论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旧山本家住宅的始建面貌与历史变迁过程。旧山本家住宅作为加须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合掌造民居实例,其重要性在于它展示了以佛龛客间为中心,带有书院造风格侧居室的“书院造居室”布局形式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白川村;合掌造;佛坛;佛龛客间;僧侣接待室;书院造
  • 098从传世口诀看滇西北剑川匠系的营造技艺 宾慧中
    X
    摘要:云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以滇西北剑川匠系和滇南通海匠系著称。剑川匠系目前仍活跃在滇西北乡间,持续营造着以木结构技术体系为主体的大理传统合院民居,是历代传统建筑匠师智慧积淀的结晶。滇西北剑川匠师口耳相传着言简意赅的营造口诀,民间还传颂着丰富的木匠传说故事,其中包含对剑川匠系营造体系中各作制度、常用构架尺度、传统经验技术等内容的精辟总结。文章通过收集整理剑川大木匠师口头传承的营造口诀,以及滇西北民间木匠传说故事,对剑川匠系营造技艺展开及时的记录和挖掘整理研究,进而厘清剑川匠系营造技艺特征,对保护拯救这一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营造口诀;滇西北剑川匠系;大理传统合院民居;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 108从祭天敬祖仪式看白族民居的空间概念 邵陆
    X
    摘要:文章以历史记载中白族先民的祭天仪式和现代白族三个支系各自祭天敬祖仪式的特征为线索,对白族民居与其传统的敬天祭祖仪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尝试通过研究传统仪式,进一步深化对风土民居所包含的空间观念的认识。 关键词:仪式;白族;民居;空间观念
  • 114世界遗产澳门圣母雪地殿壁画的保护研究 戴仕炳 汤众 李峥嵘 [德]汉斯·彼得·莱默尔
    X
    摘要:发现于1996年的澳门圣母雪地殿内17世纪早期湿壁画,为中国罕见的建筑室内装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美学价值。然而在2010年前后,该壁画开始呈现各类程度不同的病害,并伴有发展趋势。为使该壁画得到长期良好的保护效果,管理方对保护研究采取了分两期进行的策略。同济大学组建的跨学科团队完成了保护研究第一期——病害诊断与保护方案,具体研究内容为病害实录、建筑单元的排查诊断、环境监测,借助仿真模拟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出干预维护方案。通过对壁画历时五年的监测及其室内环境分析,各专业协同合作,最终确诊造成壁画病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堂外围护体密实性严重不足, 特别是单层瓦面导致的开裂渗漏等。保护团队据此诊断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维护方案,并建议在实施抢救性干预方案的同时,开展第二期的保护研究工作,用以对一期实施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判断,或作为后期修正改进的依据。 关键词:澳门;圣母雪地殿;壁画保护;室内环境监测;仿真模拟;保护策略研究
  • 123书评 风土:重返现代 潘玥
    X
    ​书评 风土:重返现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