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浏览 > 2016 > 正文

创刊号

常青


现代社会对历史建筑价值的认知,直接肇始于 18—19 世纪欧洲的启蒙现代性 (modernity,以下简称现代性 )。 当人类开始走出前工业文明,奔向希冀万事合理、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时,在如何处置旧时代的躯壳——历史 建筑或历史空间 (monument, historic place),也即今日所称“建筑遗产”的态度和方式上,触发了持续百年的 进化论战。正是这一论战,推动了保护观念和方法的进步,逐渐形成了普世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

现代性的要旨之一,是普遍地追求以工具理性为基础的,物质意义上的合理进化途径。以此为由,建筑的 新陈代谢似乎天经地义,不合今用的旧建筑就该为新建筑所取代,此即建筑现代性的实质。譬如 19 世纪中叶“奥 斯曼计划”对旧巴黎城的大规模改造,为当时政治和社会的情势所迫,将一半以上中世纪以来的旧街区和故旧 建筑拆除殆尽。犹如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这里的法国大革命,建筑现代性在此时此地的城市改造中表现得同样 激进。然而正是这一剧烈的城市改造运动,反倒唤醒了价值理性——对历史建筑的留恋和价值思考,导致对建 筑现代性的顽强抵抗,并催生了欧洲 19 世纪后期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建筑保护法。从此,大拆大建再难畅行无阻, 保护意识渐次深入人心。

百年之后 , 中国也宿命般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演化进程,各地在城市化和旧区改造中同样毁弃了太多的历史 空间。耐人寻味的是,巴黎的大部分历史空间,不过是奥斯曼计划改造后的新古典景观,几乎可以说是工业时 代早期的产物,保护和利用相对容易。相较之下,中国城乡历史空间的主体却是农耕文明的形态,在物质现代 性的摧枯拉朽面前就脆弱得多了,以致不少情形下,保护难,何止难于上青天!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和旧城 改造的成就空前绝后,惊世骇俗,但教训深刻的代价和损失却也覆水难收。这显然已不仅仅是历史空间的去留 问题,而是同时表明,我们已经或正在失去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多样性,也即赖特大师 (F. L. Wright) 曾经描 述过的,使居者能有“此地人”感觉 (native feeling) 的那些本土环境特征和身份认同。“载体”将尽,“乡愁” 何堪!不得不发问的是,在空前规模的城乡改造之后,我们的社会系统还能有把握地留住多少那样的历史馈赠, 又能自信于在新的建成环境中含有几分的“本土化”,留给未来几多的文化遗产?这分明也考验着一个社会“软 实力”和文化底气的强弱。

世纪之交以来,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扩展更为迅猛,物质现代性正以更快的速度消解着地域文化的差异,销 蚀着濒危历史空间的生存。与此相伴随,本土化和遗产保护的观念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布,并日益为中国社 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一个比较乐观的迹象是,在中国城乡改造浪潮中,保护意识近年来似乎已作为主流价值 观的一部分,登上了社会公义的高地。不仅如此,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对绝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持续使用着的 历史空间而言,保护不是要阻碍进化,而是要管控变化;保护不但要“存”,还得要“续”。“存”是“存真”, 即保存真实的历史载体 (authenticity);“续”是“接续”,即加入恰当的新元素,对保护之于“再生”进行必要 的空间补偿 (addition)。而“再生”,即“适应性再利用”,是以存续为基础的历史空间“活化”。因此,保 护并非一件孤立的事体,而应纳入所在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格局。

自朱启钤发起成立中国营造学社算起,中国的建筑遗产研究已历时 80 余载,其成果为学科巨擘梁思成和 刘敦桢开创的中国建筑史学科体系所涵盖,奠定了历史空间保存和修缮的学术基础。然而,当时研究的目的既 是出于文献与实物史料的整理、鉴定、编年等治史的需要,更是为了满足表达民族国家理念及其建筑象征的政 治诉求,以致成了数十年来建筑界有关传统与现代风格之争的思想根源。由此,对历史空间深层价值及其新旧 存续关系的认知水平,在很长时期内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从整体上看,以当代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理论、研究范式及保护方法,对各类历史空间进行更具现实及未 来意义的学术探索和工程实验,在中国还只是刚刚起步,正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在互动交流中向前迈进。 不言而喻,这一领域迫切需要一个共享的跨学科交流平台。于是,在国内外相关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下,经过八 载筹备,中国该领域第一本大型综合性双语专业期刊《建筑遗产》的创刊号终于正式问世,可说是应运而生, 意义非凡。本刊将以瞻前顾后的辩证史观和全球在地的视野视点 , 全面展现学科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提 升该领域的整体专业水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 推进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与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做 出应有的贡献。


本期内容

    研究聚焦 Special Focus

  • 004保护纲领的当代挑战及其教育对策 [芬]尤卡·约基莱赫托 / 陈曦译
    X

    编者按:芬兰的尤卡·约基莱赫托教授(1938—)是国际著 名的建筑遗产理论家和保护史专家。他自 1972 年起就职于国 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1993 年起至今, 先后担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培训委员会 主席、世界遗产顾问、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 干事特别顾问等职,并在建筑遗产和历史城镇保护领域从事 咨询和教学活动。1999 年,他的成名作《建筑保护史》首版, 引起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中译本业已出 版。尤卡·约基莱赫托教授也瞩目于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事业, 2012 年9 月,欣然应邀为《建筑遗产》创刊号撰写了这篇专稿。 摘要:文章介绍了二战结束以来,建筑遗产保护从思想理论 到操作方法论的演进历程。如对遗产资源认识的逐步清晰, 关注范围从古迹和考古遗址扩展到历史城镇中心和文化景观, 注重保护过程成为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等。由此, 文章强调了遗产社团在保护进程中的重要性。考虑到日益多 样化的权益相关群体,文章强调了扩大和强化专业与业余培 训计划的极端重要性。最后,文章还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中地 方生活方式“扁平化”和趋同化的趋势及其所引发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筑遗产保护教育的应对思路。 关键词:保护思想;保护教育;遗产社团

  • 010上海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反思 郑时龄
    X

    摘要 : 上海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经过近 30 年的探索,已经初 步建立了分级保护制度,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和保护性质进行 区分,同时也建立了保护机构。在保护过程中,根据上海的 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模式,在修缮、加建、移 位、扩建和复建方面进行试验。自 2002 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 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来,已经 形成了政府管理部门、学术界、设计和开发建设单位、施工 单位相协调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机制。上海的建筑文化 遗产保护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 起始阶段、实验性保护阶段 和目前的深化保护阶段。由于文化传统、管理机制、建筑法规、 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差异,以及历史形成的现状, 上海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有着特殊的体制和技术问题。 关键词 : 上海;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建筑文化遗产;风格 性修复;保护性修缮

  • 024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中的平格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的经典范例 王其亨 / 本刊编辑整理
    X

    摘要 : 文章从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中的平格入手,将其放在清代皇家建筑从选址、规划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中予以考察,进而揭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过程、设计方法及其理念的关键 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向前回溯,探讨平格方法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历史渊源和流变。 关键词 : 样式雷;平格;中国建筑史;规划设计;计里画方

    理论与历史 Theory and History

  • 034《威尼斯宪章》50 年 [ 意 ] 卡洛琳娜·迪比亚斯 / 舒畅雪 译
    X
    编者按:本文写于 2012 年,以当时正在筹备的 2014 年国际 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大会为契机,回溯半个世纪以 来围绕《威尼斯宪章》的意大利古迹保护观念的流变。文中 所用相对时间表述(如“十年前”等)均以 2012 年为基准。 特此说明。 摘要:文章对意大利历史保护界在《威尼斯宪章》(1964) 发布后的 50 年间因其而引发的讨论展开回顾。从国际古迹遗 址理事会的遗产保护“范式转变”问题开始,选择最为重要 的一些保护事件与文献,以国际视野回溯意大利保护界在保 护情境、保护思想,以及保护机制等方面的变化与转变,同 时对成因进行言简意赅的解释与评述。其中,对意大利保护 模式的特征,以及特殊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米兰学派的贡献与 影响,也做了明晰的介绍与阐释。 关键词:《威尼斯宪章》;《意大利修复宪章》;意大利保 护文化
  • 044对建筑遗产基本问题的认知 常青
    X
    摘要:作者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从基本概念范畴与问题 的阐释出发,对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这一专业领域的发展主 线、前沿及其中西语境差异,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整合。特别 侧重对基本概念的歧义性,价值判定的多元性,保存与修复 的矛盾性,以及中国建筑遗产的特征及保存与修复传统等, 做了多向度的反思和论辩。此外,文章还从中西比较的视角, 讨论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空间转化与再生问题。 关键词:建筑遗产;保护;修复;再生

    案例解析 Project Analysis

  • 074卸荷存真 ——应县木塔介入式维护方案研究 王瑞珠 等 / 本刊编辑整理
    X
    编者按:文章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与历 史名城规划研究所 2002 年提交的《应县木塔的保护与维修 研究》项目(项目课题负责人:王瑞珠、董堃;课题组成员: 赵中枢、王小舟、王川、孙颖、焦燕)文本改编整理而成, 图片除特殊注明外,均来自此文本。我们认为, 此方案对 修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与维修思 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种不改变原有的构件,通过新 元素的介入来改善构件的受力状态,从而实现保护目的的思 路,与传统落架大修的修缮方案相比,对原真性、最小干预、 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等原则的重视和贯彻都更加连贯、深入。 当然,方案一些细节尚有进一步优化的余地。希望对此方案 的讨论能引起关于中国古建筑修缮思路的进一步拓展思考。 摘要:文章认为应县木塔的价值包括传统木构技术样本价值、 建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三个方面。而三个方面的价值都 在不同程度上有赖于建筑本身的原真性来保证。文章通过对 木塔损坏情况及原因的分析认为,木材结构强度,尤其是抗 压强度不足的问题是导致木塔构件损坏的主要原因,进而在 此基础上遵循原真性、必要性、可逆性和可识别性原则,提 出在木塔内外槽之间通过独立钢架的介入对其进行加固与维 修的方案,并对方案的若干细节做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应县木塔;文物修整;介入式维护;原真性;可逆性; 钢结构
  • 088巴黎圣母院 ——建造与保护的历程及方法论 [法]本杰明·穆栋 / 陈曦 张鹏译
    X
    编者按:本文是特邀本杰明·穆栋先生撰写的巴黎圣母 院(图 1)的建造与保护简史。由于圣母院在法国遗产保 护史上的特殊地位,其修缮工程的负责人——从维奥莱 - 勒 - 杜克到今天的本杰明·穆栋,一直都是每个时代法国 遗产保护界的泰斗级人物。通过对圣母院保护历程的解析, 我们可以看到法国遗产保护思想、机构和技术手段的演进, 也可以看到以建筑师为核心的体制以及重在保护“建筑整 体价值”的观念对法国建筑遗产保护方法的影响。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巴黎圣母院这一哥特建筑典范的建筑 特征以及建造历史,通过对圣母院 19 世纪至今保护或修复 历程的展示,阐释了在维奥莱 - 勒-杜克“风格性修复”影 响下,法国独特的建筑遗产保护哲学;解析了从文物建筑保 护部门的诞生到今天建立了完善健全的监督、研究机构体系 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总结了两个多世纪以来保护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修复;保护
  • 100从周萨神庙到茶胶寺 ——中国参与吴哥古迹研究与保护纪实 侯卫东
    X
    摘要:柬埔寨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两国就有友好往来的传 统。今天的柬埔寨吴哥古迹已经是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其 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历史和自 然的原因,吴哥的大部分古迹都面临一定的风险且需要进行 保护和修复。中国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的缔约国,与其他国际 机构一起,加入到吴哥古迹修复的行列。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先后进行了吴哥周萨神庙和茶胶寺的保护修复工作,并积累 了一定的经验。从对吴哥建筑的研究和认识做起,通过与国 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吴哥古迹 勘察测绘、实验研究、编制保护修复方案、现场实施保护修 复等一整套的原则和措施。文章就是对近年来中国援助柬埔 寨吴哥古迹修复工作的一个基本回顾。 关键词:吴哥;周萨神庙;茶胶寺
  • 110民国时期的一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甪直保圣寺古塑像的保存 张十庆
    X
    摘要:苏州甪直保圣寺遗存的塑壁、塑像,是中国雕塑史上 的珍品。民国时期经社会各界的保护,这一珍贵文物得以留 存至今。文章根据当年的诸多文献记录,回顾这一文化遗产 保护工程的过程和内容,为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提供 了一个颇具意义的案例。 关键词:遗产保护;保圣寺;塑像;民国时期
  • 122平遥城墙夯土面层病害及其保护实验研究 戴仕炳 李宏松
    X
    摘要:平遥古城城墙尽管在历史上进行过多次加固与修缮, 但近年来仍频繁出现险情。研究表明,平遥地区的黄土本身 不耐水,夯土墙表面出现的平行城墙走向和垂直城墙走向的 裂缝是导致内部夯土酥松、空洞甚至垮塌的主要原因。对比 不同加固方法的有效性等指标显示,夯筑是较好的保护夯土 城墙同时保留内侧夯土表面的有效方法。2007 年,在室内实 验基础上完成了约 30m2 排水槽和内侧夯土的试验性施工, 在传统石灰改性土的工艺基础上对平遥土的加固进行科学优 化。2011 年对试验面进行评估总结,试验达到了设计要求和 既定目标,技术路线及工艺措施总体可行。从 2012 年开始 按此技术措施加固夯土表面。然而,直接暴露在雨水等自然 环境下的生土建筑并没有一劳永逸的保护方案,在传统工艺 上不断地改进的维护及日常险情侦查并及时采取有效抢险措 施方是正确的策略。 关键词:平遥; 城墙; 夯土; 石灰改性土; 结构加固; 补夯

地址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1室

分享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0-1071/TU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89 定价:¥99.00; $60.00 邮发代号: 4-923

Copyright @ 2018 建筑遗产期刊网站